古人为什么把上门女婿叫“倒插门“?而赘婿的“赘“,是什么意思

雨后彩虹绘心韵 2024-12-16 10:45:45

古人为什么把上门女婿叫"倒插门"? 而赘婿的"赘",是什么意思

世人皆知古代男尊女卑,婚姻大事讲究"男娶女嫁"。可谁又曾想到,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竟也有不少男子选择了另一种婚姻形式——"倒插门"。

有趣的是,这些"倒插门"的男子们,不仅要改随妻姓,还要放弃自己原本的家族地位。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地位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连打仗都要被派到最危险的前线。

那么,古人为何要用"倒插门"这个略带讽刺的词来形容上门女婿呢?而"赘婿"中的"赘"字,又暗含着怎样的深意?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字源解析"倒插门"的由来

说起"倒插门"这个词,还得从东汉时期说起。当时在洛阳城外,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便想着招个上门女婿。恰巧有个叫张洪的年轻人,家境贫寒却饱读诗书,便主动提出要入赘刘家。

这事传到了当时洛阳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一位当地的耆老说道:"自古以来,门都是从外向里插的,如今这张洪却要从里向外插门,这不是倒着来了吗?"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倒插门"这个词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是一条根深蒂固的规矩。男子去女家成亲,就如同一根门闩反着插,既不合规矩,又显得不够体面。渐渐地,"倒插门"就成了对上门女婿的专属称呼。

在唐朝时期,这种称呼更是被正式写进了典籍。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朝廷颁布法令,规定凡是入赘女家的男子,都要在户籍上注明"倒插门"的身份。这一规定不仅让上门女婿的身份更加明确,也让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更加低微。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不少商人家庭为了留住家业,也开始招赘女婿。当时在杭州城就有一位富商,为了让女儿继承家业,特意从外地请来了一位才子做女婿。这位女婿虽然学问很好,但因为是"倒插门"的身份,在城里经常受人轻视。

有一次,他参加当地的文人雅集,一位同席的文人对他说:"你虽有才学,却是倒插门,就如同屋子里的门闩反着插,总是不够光彩。"这番话虽然难听,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上门女婿的普遍看法。

明清时期,"倒插门"这个称呼更是带上了贬义色彩。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男子如果选择入赘,不仅要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还要承受来自宗族的压力。许多宗族的族规中明确规定,凡是入赘的族人,在宗族中的地位要降一等,参与宗族活动时也要坐在下首。

正是这种深深的偏见,让"倒插门"这个称呼一直带着讽刺和轻视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对一种婚姻形式的描述,更是古代社会等级观念的一种体现。

古代赘婿的法律地位

提到赘婿的法律地位,还得从战国时期说起。在魏国的出土竹简中,就记载着一条特别的法令:"入赘之男,不得有田宅,战时当先,粮食减半。"这条法令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赘婿的悲惨处境。

在一次魏国与赵国的边境冲突中,魏国派出的先锋部队中就有大量的赘婿。根据当时的军令记载,这些赘婿每天只能领到三合黍米,连最基本的咸菜都没有,更不要说肉食了。而普通士兵却能领到一斗粮食,还能分到腊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赘婿的歧视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变本加厉。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南征百越,征发的士兵中就专门划分出一个"赘卒营"。这支部队专门由赘婿组成,负责开山凿路这些最危险的工作。

据《史记》记载,当时的"赘卒营"伤亡惨重,十人中能活着回来的不到三人。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些赘婿的家属连抚恤金都领不到,因为秦律规定:"赘婿阵亡,不予抚恤。"

到了汉代,赘婿的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在法律上仍然处处受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均输令》规定,赘婿不得参与商业贸易,违者重罚。这一规定直接断绝了赘婿通过经商改变命运的可能。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东汉末年。洛阳城里有个赘婿开了家布店,生意做得不错。但当地官府得知后,不仅没收了他的所有财产,还将他发配到边疆服劳役。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许多赘婿不得不放弃经商的念头。

唐朝时期,赘婿的法律地位更是跌入谷底。《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赘婿与妻族争讼,以下犯上论。"这条法律把赘婿的地位直接降到了妻族家庭中最底层,就连与小叔子争执都要被认定为"以下犯上"的重罪。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赘婿在法律上的一些限制有所松动,但基本权益仍然得不到保障。明朝的《大明律》规定:"赘婿告妻家,罪加一等;妻家告赘婿,罪减一等。"这种明显的法律差别对待,让赘婿在家庭纠纷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清朝时期,曾发生过一起著名的案件。江南一位赘婿因不堪妻家欺压,状告到官府。审理此案的知县虽然同情赘婿的遭遇,但根据清律,最终还是判决赘婿败诉,并责令其向妻家认错。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即便到了清朝,赘婿的法律地位依然十分卑微。

上门女婿的生存智慧

虽然古代的上门女婿地位低下,但总有一些聪明人能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南宋年间,杭州府就有一位叫王元的赘婿,用他的经商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王元入赘时,妻家是开布庄的。按照当时的规矩,赘婿是不能经商的。但王元发现,妻家的布庄生意每况愈下,眼看就要关门。这时,他主动提出帮妻家管理布庄,并说服岳父让他试一试。

为了避开法律对赘婿经商的限制,王元想出一个妙计:他让妻子出面做生意,自己则在幕后出谋划策。很快,布庄的生意有了起色。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种"布票"交易,客商可以先买布票,需要时再来取货。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杭州城引起轰动。

这个创举不仅让妻家的布庄成为杭州最大的布商之一,还让王元在商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虽然他依然是个赘婿,但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布票王"。

还有一些赘婿则通过才学来获得认可。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府有位叫张茂的赘婿,他虽然入赘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但从未放弃读书。每天天不亮就点着油灯开始读书,常常读到深夜。

张茂的努力终于在嘉靖十五年得到回报,他在乡试中高中举人。这个消息传开后,整个苏州城都轰动了。要知道,在当时能考中举人的赘婿少之又少。张茂不仅打破了这个惯例,还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考中进士。

从此,张茂不再被人叫作赘婿,而是以"张进士"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就连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士绅,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他后来还被朝廷任命为江西提学副使,成为一位重要的教育官员。

还有一种赘婿,则是靠谋略赢得尊重。北宋时期的赵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入赘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但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准确地判断出赵匡胤最有可能统一天下。

于是,赵普主动投靠了赵匡胤,并在关键时刻多次献计献策。等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赵普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赘婿,变成了开国功臣。他后来官至宰相,被赐封"章献",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从赘婿升到宰相的人物。

这些赘婿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处境下,只要有智慧和坚持,总能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或经商、或读书、或用谋略,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历代名人的赘婿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名垂青史的赘婿。他们虽然以"倒插门"的身份起步,却最终凭借才华与能力开创了非凡的人生。

诗仙李白的赘婿经历鲜为人知。在他27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入赘安陆许家。许家是当地名门,李白的岳父是前朝宰相的后人。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入赘经历却成就了李白最富创作力的十年。在许家的这段时光里,他创作了大量传世名篇,包括《蜀道难》、《将进酒》等脍炙人口的诗作。

有趣的是,李白在许家的地位并不像一般赘婿那样卑微。据唐代笔记《封氏闻见录》记载,许家不仅给李白准备了独立的书房,还特意为他置办了一个藏书千卷的私人图书馆。这在当时的赘婿中是极为罕见的待遇。

即便是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年轻时也有过一段赘婿经历。据《蒙古秘史》记载,年轻的铁木真曾入赘在乞颜部。当时的乞颜部是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而铁木真所在的孛儿只斤部则实力微弱。

在乞颜部的日子里,铁木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帮助岳父统一了周边几个小部落,并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正是这段赘婿经历,为他日后统一蒙古各部落奠定了重要基础。

还有一位名人赘婿的故事更是传奇。清朝名臣左宗棠年轻时家境贫寒,却因为才华出众,被湘潭富商看中,招为上门女婿。这位富商不仅给左宗棠置办了书房,还每年供给他大量银两用于读书备考。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在岳家的日子过得颇为自在。据《湘潭县志》记载,他的岳父不但不干涉他的学习,反而经常邀请当地名士来家中与左宗棠论学。在这样的环境中,左宗棠的才学日益精进,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

更令人称奇的是,左宗棠中进士后并未改换门庭,仍然恪守赘婿的本分。他后来官至两江总督,位极人臣,但始终对岳家保持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据说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重修岳家祠堂。

这些名人赘婿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社会,即便是以赘婿的身份起步,只要有真才实学,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凡的人生。他们或以诗文名世,或以军功封侯,或以治国安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赘婿制度的历史意义

赘婿制度虽然饱受争议,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春秋时期,鲁国就曾发生过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当时鲁国有个大户人家,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便招了个赘婿。这个赘婿不仅要改随妻姓,还要继承妻家的产业。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孔子的关注。据《论语》记载,孔子对此评价说:"礼,从其宜。"意思是说,婚姻礼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番话不仅为赘婿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更打破了当时严格的宗法制度。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商鞅变法中就有一条特别的规定:允许无子的家庭招赘女婿,并且这些赘婿可以继承家业。这项政策在当时被认为是对传统宗法制度的一大突破。有个叫田齐的商人,就是通过入赘发家致富的。他入赘后继承了妻家的盐场,后来成为齐国最大的盐商。

汉代时期,赘婿制度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汉书》记载,当时长安城里有个叫张敞的官员,他的女儿招了个赘婿。这个赘婿不用改姓,而且和妻子平起平坐。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但也开创了婚姻制度改革的先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桩婚事。南朝宋文帝的女儿鲁昭公主,招赘了北方来的一个书生。这个跨越南北的婚姻,不仅打破了当时的门第之见,还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据说这个赘婿后来成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

唐朝时期,赘婿制度更是出现了新的变化。贞观年间,有个叫李泌的赘婿,不仅保留了自己的姓氏,还在科举中高中进士。他的成功激励了很多赘婿子弟,使他们看到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希望。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赘婿制度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时杭州有个富商家庭,为了保住家业,特意从外地招来了一个善于经商的赘婿。这个赘婿不仅让妻家的生意更上一层楼,还创办了当地第一个商业行会。

明清时期,赘婿制度甚至影响到了基层社会的治理。在江南地区,有些地方官员会特意扶持一些能干的赘婿,让他们参与地方事务。这些赘婿虽然身份特殊,但往往能够成为沟通官府和民间的重要桥梁。

清末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赘婿制度也开始注入新的内容。有些开明的家庭开始尝试男女平等的婚姻模式,而赘婿制度恰恰为这种尝试提供了历史参照。在上海,就有一户开明的商人家庭,他们招的赘婿是一位留日学生,夫妻二人一起经营一家新式学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