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中部地区站起来了!
“发展东南沿海”都听说过,“西部大开发”也听说过,这两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园区”也算是高级词汇了,那“中部崛起”是从哪儿来的了?
20年前,“中部地区崛起”首次出现在红头文件中。如今中部六省年GDP成功占全国比重21.6%,看得出来“崛起”工程相当成功,是时候开始下一步了。

“华中地区”对于大家来说不算陌生,“中部地区”又是什么东西呢?上面总不可能闲着没事儿起“小名”吧!
这两个词之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华中地区乃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含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是中国东西部政治经济沟通关窍,亦是我国主要粮食、资源产区。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部地区”不是什么传统地理学概念。

我国首次提出“中部地区”一说还要追溯到2004年,当时甚至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区域范围划定。
直到2006年,中央正式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上日程,国人这才知道华北一带的山西省,华中地带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以及地处华东的安徽省被“合成一家”,并命名为“中部六省”。
这六兄弟,没有一个是“刚出门的愣头青”。
山西,“煤老板”的代言词,中国当之无愧的资源大省。

煤炭储量超过2000亿吨是什么概念呢?大多数人恐怕只在清明节才能看到这么多零。山西的煤为中国扛了半个世纪,在未来还能继续扛下去,并且子子孙孙仍有福荫。
不过,山西老兄说了,那点资源算什么,我家之前可是叫“山河表里”。
同样都是靠山吃山、靠地吃地,人家河南的画风就和山西不一样,挖煤灰头土脸多没意思,我家田垄里都是黄金。

黄淮海冲积平原使得河南全省55.7%的土地都是平原与盆地,这里是优质耕地,这里扛起了全国10%的粮食产出。
安徽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大致可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部分。
淮北平原与江苏、山东、河南三省比邻,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是全国经济交流网络的重要中转站。皖中、皖南一带多丘陵山地风光正好,极适合发展旅游业。

“千湖之地”湖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功将“二汽”哄到了自家十堰。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二汽”这只领头羊成功为湖北吸引了25家整车车企,至于那些生产零件的、生产副产品的,记起来恐怕能有两三千,这可是上千万的就业岗位,直接连接上千万的家庭。
厂区经济甚至铸就了别有一番风味的饮食习惯,湖北的兄弟姐妹好多都是手腕拴着塑料袋,手上捧着一只碗。
久而久之,这竟然也成了独特的“松弛感”,甚至一度成为了“网红景观”。

这可和它的邻居湖南不太一样,湖南似乎是一个与古文绑定的城市,长沙橘子洲头、岳阳市的岳阳楼……哪个不是中学生的噩梦?
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与革命背景,湖南一向是节假日期间的最佳打卡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璀璨的工业文明。
157种矿产是“有色金属之乡”的底气,金属矿产也好,非金属矿产也罢,现代化工产业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国大地底下,到处都埋着好东西。

与前面五省相比,江西省的地理位置偏向东南,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江西是全中国邻省数量最多的省份,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地域沟通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部六省”有交通要道,有矿产大省,有能源大省,亦有“天下粮仓”之名,综合实力如此强悍,难怪如此招祖国母亲喜欢。

不过话说回来,“喜欢”又不能当饭吃,中部六省想要真正“支棱起来”,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山西。
山西有六大煤田、五大煤炭产地,北部地区的大同煤田、宁武煤田主要生产动力煤,中部地区的西山煤田、河东煤田则是生产炼焦炭的行家,南部地区的霍西煤田、沁水煤田则主要生产无烟煤。

忙碌是这些煤田的主基调,发电厂的锅炉等着煤炭运作,千万家庭的人间烟火气等着他们维持,中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没了它们根本就不行。
然而,完全立足在资源消耗之上的经济结构,真的经得起风雨吗?
煤炭保供的背后是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坚持,这份坚持很多时候会伤害自己、限制自己。
国际煤价上涨,山西的煤不能疯涨,国际煤价下降,山西的煤也必须降。
即便如此,很多省市仍旧掏不起买煤钱,几个亿、几十亿的欠条都是山西的“血汗”。账上没钱,山西省就算“谋发展,搞建设”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此可见,多位的“快速崛起”可能也没多快,毕竟现实问题想解决绝非一朝一夕。
就拿最简单的劳动力问题来说吧!
中部六省或多或少都面对着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即使是人口大省河南,也无法保证足够的优质劳动力。
如何让人才留在家乡,甚至降更多的人才吸引过来,是中部六省必须解决的问题。
好在,在国家机器的全力推动下,经济产业结构完善工程将正式开启二倍速,新鲜出炉的高薪职位就摆在那里,哪里怕吸引不来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