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已首飞,为何还要天价引进24架?

活着修行2018 2024-11-22 14:06:28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 言 —●

在歼-20首飞之际中国空军正处于实力提升的关键时期,面对高端战斗机量产与技术成熟度的双重挑战,中国空军急需外部技术支持以加速发展进程。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苏-35战斗机的引进成为了中国空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决定究竟是为何?

●— 背景与需求 —●

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战斗机,其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歼-20尚未大量服役之前,中国空军仍面临着高端战斗机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国产涡扇-10系列发动机尚不成熟,歼-20初期不得不依赖俄罗斯发动机。

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歼-20的量产速度,也凸显了中国空军在高端战斗机技术方面的短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空军急需引进一种性能卓越、技术先进的高端战斗机,以填补国产战机性能上的空白,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苏-35战斗机的出现,无疑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 苏35的技术价值 —●

苏-35作为俄罗斯苏-27系列的升级版本,被誉为“终极侧卫”。

它在机身结构、使用寿命、火控雷达、数字飞控系统以及电子对抗能力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改进,从而显著提升了战术表现。

苏-35的机体结构经过优化,显著提升了油料承载能力和飞行距离,使其作战半径远超当时中国空军的其他战斗机。

然而苏-35的技术价值远不止于此。其搭载的117S发动机(AL-41F1)在推力、推重比、使用寿命等方面均表现卓越,对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117S发动机最大推力超过14吨,推重比达到8~9,采用三元矢量喷口设计,全寿命期达到6000小时以上。

这些性能指标不仅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美国最先进的F-135发动机,也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此外苏-35还引入了矢量喷口技术,填补了中国在航空矢量控制技术方面的空白。

矢量喷口技术能够改变发动机推力的方向,使战机具备更强的机动性能和超机动能力。

这一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仅提升了苏-35的作战性能,也为中国后续战机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发动机和矢量喷口技术外,苏-35还采用了分布式信息节点技术。这种技术使得每架战机都能成为战场上的信息节点,与其他战机共享情报信息,从而提升了整体作战效能。

这种创新性的战术理念为中国空军未来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 战略意义 —●

苏-35的引进在歼-20大量服役前,有效填补了中国空军在高端战斗机性能上的空白。

它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空军的战略威慑力,并显著提升了应对各类复杂空中威胁的应对能力。

凭借出色的性能表现,苏-35战机已成为中国空军在争夺制空权及执行海上作战任务中的关键力量,为南海区域的日常巡逻、战略轰炸机的安全护航等重要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实战化训练和演习,苏-35助力中国空军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提升了应对各种复杂空中态势的能力。

同时苏-35的引进也为后续战机如歼-16的研发和使用铺平了道路。

歼-16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半战斗机,在苏-35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和创新,成为中国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

此外苏-35的引进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歼-20尚未形成完全战斗力之前,苏-35作为中国空军的高端战斗机之一,有效维持了对周边国家的空中力量优势。

特别是在与印度的对峙中,苏-35的引进为中国空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战术优势。

●— 展现战略智慧 —●

苏-35的引进不仅直接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在航空发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分布式信息节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展现了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战略智慧。

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苏-35所搭载的117S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带来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通过对117S发动机技术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动机的推力提升、推重比优化以及使用寿命延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

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0系列发动机已在性能上接近乃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117S发动机,成功达成了自主可控的发展目标。

在矢量控制技术领域苏-35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通过对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国航空工业掌握了矢量喷口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实现方法。

这一技术的掌握不仅提升了中国战机的机动性能,也为未来战机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在歼-20的后续改进型号中,中国航空工业有望引入矢量喷口技术进一步提升其作战性能。

在分布式信息节点技术领域,苏-35的引进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创新性的战术理念。

通过对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国空军实现了战机间情报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的提升。

这一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也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技术的飞跃与突破 —●

苏-35的引进对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路径的深远影响。

通过引进苏-35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在发动机技术方面苏-35的117S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通过对其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动机推力、推重比、使用寿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0系列发动机已经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117S发动机的性能水平。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了自主可控的发展目标,也为中国战机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矢量喷口技术方面,中国航空工业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通过引进苏-35并深入研究其矢量喷口技术,中国航空工业掌握了这一核心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方法。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在歼-10B等战机上应用了矢量喷口技术,并计划在歼-20等高端战机上引入这一技术。

这一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战机的机动性能和超机动能力,也为中国未来战机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结语 —●

苏-35的引进对中国空军及航空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直接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更在航空发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分布式信息节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展现了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战略智慧,也为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和空军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继续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空军也将继续加强装备建设和实战化训练,不断提升整体作战能力和威慑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军将成为一支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的空中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