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金秋,正当国庆节的前夕,毛主席的办公室内,报告堆积如山。这些报告,都在述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饥荒。旱灾严重,一连一个多月未曾降下甘霖,使得秋收粮食大为减产。
而此刻的北京,人们还沉浸在建国十周年的欢庆氛围中,街道上张灯结彩,对于远方的艰难却一无所知。毛主席夜不能寐,茶水与香烟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毛主席
国庆节后,毛主席乘专列南下视察灾情。目睹山东的土地龟裂、白花花的盐碱地,以及安徽田地里空荡荡的景象,毛主席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着烟,口中喃喃道:“天灾人祸啊!”
当专列抵达合肥时,眼前是一片黑暗,整个城市灯火全无。原来合肥地区主要靠水力发电,但因长江水流枯竭,无法供电。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凝视着黑暗,向身边的人提出了关于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困难的疑问。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敢顶!”毛主席坚定地表示:“他越压我们越要顶!”
为了度过难关,中央决定将口粮定量减至最低限度,并号召共产党员和干部带头。毛主席回到北京后,不仅自己执行口粮定量,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是否可以一起参与这个行动。
毛主席提出了“三不”原则——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中南海开始实施。他以身作则,饭量减少,甚至有时仅以蔬菜如菠菜或马齿苋为食。
毛主席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他的脚脖子和小腿内侧已经有些浮肿。李银桥担心地询问主席,要不要多吃点东西…谁知李银桥话都没说完,毛主席就幽默地说:“你看脚脖子都长胖了,你还说我缺营养。”
没办法,李银桥只好去找周恩来,告诉他主席的脚一按一个坑,希望他能劝劝主席吃点东西。
听说毛泽东的身体不好,周恩来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过来看他。周恩来语气恳切地劝道:“主席,吃口肉吧,为全党全国人民吃一口吧!”
毛泽东看着脸呈菜色的周恩来,摇头道:“有多少人民群众连野菜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忍心去吃肉呢?我咽不下去呀!你不是也没吃吗?”
毛主席
在武汉视察期间,工作人员总是想方设法为毛主席提供更丰富的饮食,但又不能直接给他肉类以免惹他生气。为此,做饭师傅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将母鸡清炖,滤出鸡汤里的肉渣,然后将青菜叶下到汤里。谁知道,毛主席喝了几口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做饭师傅只好撒谎:“可能是味精放多了……”
在最困难的时期,毛主席有过一周不吃饭、长达七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他的节制和奉献深深感染了周总理和其他领导人。面对周总理的关心与劝说吃肉的请求,毛主席却以反问“你吃了吗?”来回应。因为大家都清楚,中南海里的领导们都在经历着同样的困难时刻。
宋庆龄得知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后送来螃蟹作为关心。出于对宋庆龄的尊敬和感激,毛主席收下了螃蟹,但随后又将其转赠给战士们补充营养。
整个中南海都勒紧了腰带,食堂的大师傅们也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来增加营养。他们一开始还会在中南海外墙找一些榆树,把树籽掺到面里蒸馍,这样馒头会大一些。后来就是找一些野菜吃,例如“扫帚苗”、“剌菜”。最后干脆开始自己种野菜了。
毛主席与李敏、李讷
在中南海,除了领导们定量用餐外,连同身边的孩子们也都必须到大灶食堂吃饭。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为了与国家共度难关,她主动申报了粮食的定量。当她回家向父亲汇报自己的情况时,毛主席对她的做法表示了肯定和欣慰。然而,他也十分关心女儿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种定量生活。当得知学校统一定量标准后,他松了一口气,但也教育李讷要理解先辈们曾经经历的苦难。
毛主席的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感染了整个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