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创新的竞争,不是关税的比拼。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每一次全球格局的变革,主导力量无不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跃升,而非谁设置了更高的贸易壁垒。关税或许能短期调整贸易平衡,却无法真正改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结构,更无法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近段时间,美国与全球多国的贸易关系再度紧张,通过加征关税、设置壁垒等方式,试图重塑其制造业的优势。看似是一场对外的贸易战,实则是对内产业焦虑的外在体现。美国在面对国内产业空心化、技术优势不再那么绝对的背景下,并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创新政策和有效的产业升级战略,而是选择了相对“快而粗”的路径关税。
关税无法替代技术创新,也无法重塑完整的产业生态。企业投资考量的不只是税率,更是整体营商环境、供应链配套、技术人才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仅靠关税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缺乏高质量人才和成熟产业配套的土壤,最终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回望过去,日韩等国在几十年前经济高速发展,正是凭借持续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日本靠材料与电子产业崛起,韩国通过半导体与通信技术强势崛起,这些都不是靠“设置障碍”赢来的。
我国这几年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靠的也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从一个元器件、一个算法、一个关键零部件做起,把每件事做到极致。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不是看它关了多少门,而是看它能打开多少新的门。关税政策或许能赢得一时的谈判筹码,但科技和创新,才是决定国家未来的真正筹码。未来的全球竞争,不会是在海关的围墙前打响,而是在实验室里、在工程图纸上、在一行行源代码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