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并书《七律•登庐山》,诗意宏大,笔墨缭绕,气韵别致

禅书愿悟道 2024-04-28 06:56:45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毛主席登上庐山,远眺祖国的大好河山,心潮澎湃,写下了内涵深刻的诗篇《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此诗从眼前的美景写起,描绘了庐山突兀凌空、傲然耸立的雄姿,登山者豪然迈步,攀上奇伟盘绕、苍翠葱茏的顶峰。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到情,联想到国际社会的斗争态势,虽然国外反动势力企图阻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激昂高涨,热火朝天,从容淡定,蔑视海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阻挠。

最后作者以一个反问,对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出灵魂慨叹。唯有现时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按照历史的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正以磅礴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推进社会的革新和历史的进程。

全诗意境高远,壮阔恢宏,展现出作者高屋建瓴的宏大视野,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内涵。

毛主席还曾书写下这首诗,笔墨缭绕,同样是气魄宏大,韵味别致,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看到,毛主席此书作结体天真烂漫,随形就势,大开大合。用笔大胆泼辣,线条盘曲缭绕,质朴生动。

此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字体大小对比强烈。如第一图中第二、第三列较小,第四列较大;第二图中第一列大,后两列较小;第三图中间较大,两边较小;第四图“云”、“横”、“浪”等字较大;第五图两边大,中间小;最后一图“园”、“耕”、“田”字特别大,这种写法,大小对比特别悬殊,而又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随着书写的进行,自然地发挥,浑然一体,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艺术效果特别突出。

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字形结构别出心裁,字体态势俯仰倚合,变化莫测。如第一图中的“峙”字,左边看似倾侧欲倒,但右边收笔一驻,稳稳当当地立定,从而使整个字带活了全图。

第二图开头的“大”字,取侧势,微向右上抬肩,笔画向左下延展,左伸右缩,潇洒出脱。第四图的“下”、“三”、“吴”等几个小字,俯仰揖让,角度各有不同,笔法多变。

还如最后一图的“园”字、“田”字等,打破四边原有平正的结构,通过线条的绞转和方向变化,变平整为奇崛,显得洒脱生动,仪态万千。

此书作另一个给人惊喜的是线条的运用,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曲或直;在写法上,或中锋或侧锋,或徐缓或迅疾,笔墨飞舞,不一而足,在眼花缭乱中呈现出新奇惊艳的感觉。

这幅书作与诗意高度吻合,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意趣,是毛主席豪放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4 阅读:736
评论列表
  • 2024-05-06 02:39

    正式发表的诗词和手书不一致,说明伟人修改过多遍才发表

禅书愿悟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