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鼻子剽窃奖”,听着像是个笑话,实际上却让不少中国企业尴尬得笑不出来。
每年2月,德国法兰克福都会举办这样一场特殊的“颁奖典礼”,这个奖项就是专门给那些“借鉴”别人创意的企业。
讽刺的是,在这个“不太光彩”的舞台上,中国企业的身影格外醒目,短短五年间,中企就以32个“杰作”登上领奖台,从电子产品到家居用具,从玩具到工具,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这是德国对中国制造的污名化,是对中国企业的蓄意抹黑,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当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太好看的影子,我们是该摔碎镜子,还是该好好照照自己?

“金鼻子剽窃奖”这个“特别”的奖项,还得从1977年说起。
那年的法兰克福设计展上,德国设计师里多·布瑟精心设计的电子秤,被香港某企业照搬照抄,用劣质材料糊弄了一通,往市场上一扔,价格直接砍掉大半。
这下可把布瑟给惹毛了,一气之下搞出了这个“金鼻子剽窃奖”。

这个奖杯长得挺逗,就是个顶着金鼻子的小矮人,寓意那些东施效颦、剽窃创意的企业,布瑟还成立了个“反剽窃协会”,专门给这些“模仿大师”们发奖。
谁承想,这一发不要紧,中国企业成了这奖项的“常客”。

2017年,咱们就占了前十名的一半江山;2018年更是“威风”,前三名全是中国企业,有学人家切菜器的,有抄人家儿童滑行车的,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到了2019年,这事儿闹得更大了,在德国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上,前十名全被中国企业包圆了!从角座阀到玩具挖掘机,从铸铁锅到各种小玩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反剽窃协会还特意设了个“鬣狗奖”,这下可真把咱们的脸给丢到姥姥家了。
不过,这事儿也算是给咱们敲响了警钟,从2020年开始,获奖的中国企业数量逐年下降,到了2023年,就只剩一家孤零零地挂在榜上了。

这变化说明啥?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咱们一些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喜欢走捷径的毛病;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近些年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企业们也逐渐意识到创新才是王道。

说实话,这个“金鼻子”还真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 虽然有点难看,但确实给不少企业提了个醒:靠山山倒,靠海海枯,还得靠自己真刀真枪地干,与其东抄西摘挨人家骂,不如静下心来搞创新,这才是正经出路。
而且“金鼻子剽窃奖”的评选规则不是随便糊弄的,想给谁发这个“特殊奖项”,得有真凭实据才行。

要是哪家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被人山寨了,可以直接找德国反剽窃协会告状,不过光说不行,得把原版产品和山寨货都摆上桌面,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文书,这才算把证据链凑齐了。
评选的阵容也够豪华,请来了设计界、技术圈和法律界的一帮专家坐镇,不过这奖项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要是被告企业能拿出有力证据证明清白,或者赶紧把仿制品下架道歉,还有机会逃过这顶“金帽子”。

说白了,这个奖项就是个“耻辱柱”,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专门打企业的脸面,当然,要是觉得自己冤枉,随时可以申诉,不过要是申诉没过关,那就只能乖乖等着领奖了。
这种抄袭行为带来的伤害可不是闹着玩的,原创企业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设计被人一顿猛抄,不光钱包遭殃,连市场份额都会被啃掉一大块。

更要命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商标都可能被人顺走,这就跟家里的"传家宝"被偷了一样心疼。
特别是那些小企业,想打官司维权却又掏不起律师费,据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敢打这场持久战,其他企业只能在技术保护上多花钱,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中国企业频频摘得这个“金鼻子”,说白了就是咱们在保护知识产权这块还有不少短板,创新的土壤还不够肥沃,企业的版权意识还得继续培养。
有人说:“山寨来钱快啊!”可这就像是在啃老本,迟早会把路走窄的,只有真刀真枪搞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现在的世界,不比谁能模仿得像,比的是谁能创新得好。

近些年,咱们在“金鼻子剽窃奖”上的“获奖”数量直线下降,这说明国内企业开始转变思路了,与其当个“山寨大王”,不如老老实实钻研技术,虽然慢了点,但步子更稳。
这些年来,从“山寨大王”到创新先锋,从“金鼻子”常客到偶尔露面,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故事,或许就藏在这个"难看"奖项的变迁里。
从一味模仿到逐步创新,从大量获奖到偶尔上榜,这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咱们的企业正在慢慢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会不会抄,而在于能不能创新。
参考:
新华网《德国“剽窃奖”多家中国企业上榜 回应称并非有意为之》
中国质量新闻网《如何看待“金鼻子剽窃奖”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