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非抗日战争莫属,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局部抗战历时6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正如当时中国政府抗战声明一般“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中华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华东一半以上的土地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民奋起血战,守土自卫,不惜性命反抗日寇的侵略。
正是这些先烈们以无数的牺牲给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从1937年开始,独自扛了日本帝国主义好几年,扛到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扛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在远东对日本开战,中国才算有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大力支持,国际地位才从谷底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攀升,重新树立了世界大国的形象。
全面抗战自1937年开始,经历了很多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期正面战场的几次重要会战,这几次会战基本就是中日双方集中了两国绝大部分精锐进行了数次大决战,这个时期是日军疯狂进攻的时期,刚上场的日本精锐进攻势头极为凶猛,想要速战速决,想要以迅雷之势解决中国战场,至少是逼迫当时的中国政府投降,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傀儡,那样日军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南下东南亚、澳洲和印度,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妄想。
抗战勇士
虽然正面战场中国军队每次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当时中国军队绝不是无能之辈,绝大部分都是敢于牺牲,拼死抵抗的猛士,只是输在了武器代差和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下,即使如此,中国军队也对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更是将日军的后勤补给压缩到了极限。要知道,这一时期,日军最精锐的甲级师团大部分都投入了战场,而且被大面积消耗。正因为这巨大的牺牲,中国军队在耗光了德械师,付出了几十上百万的巨大伤亡之后,终于耗光了日军的锐气,双方进入了拉锯战。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聊聊抗战前期几次正面大会战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1937年,在平津战役和南口战役双方小试牛刀之后,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双方不断加码,正面决斗正式开始。
淞沪会战
1、淞沪会战
中日正面会战的第一战,1937年,随着平津先后沦陷,华北大地几乎无险可守。不过华北战场,日军没有投入太多主力,而是集重兵于上海外围,想要从当时中国的核心区域突破,毕竟当时中国的核心城市都在长江流域,从第一大城市上海,到首都南京,再到工业中心武汉,都在长江流域,只要斩断长江就能将中国一分为二,然后再反向包围,确实可以短期内实现击败中国的计划。只是,这个计划低估了中华民族的人性,低估了全国百姓的血性,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一触即发。
国民政府为了提振士气,为了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在淞沪战场集中了全国的精锐,好不容易打造德械师和经过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军队基本都投入到了淞沪战场上,国军以德械师为箭头,其他精锐为后续,在上海到杭州一线严阵以待。起初双方都低估了这次战役的规模,都有轻视敌军的现象,等1938年战争打起来,双方才发现了情况不对,于是都疯狂添兵加码。
四行仓库保卫战
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因为上海战局不利,大量的中国军队都在上海外围的低洼沼泽地里与日军血战,日军沿着各公路和铁路对中国军队进行分割包围,再利用重武器集中打击,导致了无险可守的中国军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
到了10月底,上海基本沦陷,外围苦战已无意义,再加上战局陷入全面被动,中国军队士气低迷,于是不得已进行了大撤退,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11月9日,国军撤退后,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沦陷,举世震惊。此战,国军最精锐的军队始终在最前线与日寇血战,以60%的巨大伤亡,顶住了海陆空三军齐发的日寇三个月。淞沪会战,国军投入70万精锐,先期在前线的有50余万,伤亡30余万。给日军造成了六七万人的伤亡。
江阴保卫战
淞沪会战之后,还爆发了江阴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江阴保卫战,这是中国海军与日寇进行的一场大决战,中国海军以巨大代价,在江阴封锁线死守近三月,直至战役结束,日军始终未能达成循长江而上的计策,此战之后,中央海军全军覆灭。在上海和江阴陷落之后,中国基本失去了制海权,南京两面环水,基本处于死地,肯定是守不住的。但是作为一国首都,而且是中山先生陵寝之地,怎可轻易舍弃,于是中国军队明知不可守而守之,15万精锐死守孤城,与20万日寇决战,以5万伤亡的代价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抗战的决心。淞沪会战中国军人打得极为顽强,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
在日军疯狂进攻上海的同时,为了缓解淞沪战场的压力,北方的寺内寿一、板垣征四郎、冈村宁次军团也从热河、察哈尔南下,从大同北方进入山西,于是1937年9月,北方局部战场上太原会战正式爆发。日军从张家口出发,分两路进攻大同,分别是冈村宁次部和板垣征四郎部。
忻口会战
日军攻取山西的野心是极大的,毕竟板垣征四郎在全面战争爆发之前,利用工作为幌子对中国山川地貌进行了全面考察,其想要以一支偏师而实现了贪天之功。他的想法是,先攻取山西,然后进攻陕西,切断中国的西北通道。再沿蒙古灭宋之路,一路从中原南下,一路绕道西南大后方,基本就能够实现灭亡中国的妄想。
太原会战,主战场其实就是忻口会战,因为在大同战场上,阎锡山轻视日军,再加上有私心,将中央军61军和八路军派向最前端,特别是将61军安排在日军主力面前,而且迟迟不支援,想要等中央军拼得差不多之后,再派上晋绥军上去收割。61军和八路军其实打得很顽强,特别是61军,正面顶日军压力很大,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坚守数日之后,选择了撤退,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之后也选择了撤退。这个时候阎锡山反应过来,再派军出击,为时已晚,大同很快陷落。
郝梦龄殉国
日军集中主力冲击忻口,中国方面也是全军出击,卫立煌部北上,配合阎锡山主持忻口会战。中国投入28万人,日军投入14万,在忻口双方打得极为惨烈,双方为了尺寸的土地,反复冲杀,特别是在南怀化战场上,连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都战死疆场,日军进攻困难,大量采用毒气,给我军造成了大量伤亡,最惨烈的阶段平均一小时牺牲一个团,但是顽强的中国军队依然死守,日军在忻口付出了巨大伤亡,却几乎没有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北的日军突破防线,进攻从河北太原东边太行山间的娘子关,守卫娘子关的军队不多,在基本都死战到底之后,仍然没有扛住,随着娘子关失守,忻口战场已经没有坚守的必要,中国军队只能含恨撤退。
在太原象征性的防守之后,中央军撤至晋南中条山一带驻守河东屏障,阎锡山退到了临汾和吕梁山一带防守。八路军在忻口会战负责敌后作战,打得很顽强,特别是夜袭阳明堡机场战役打的极为漂亮,不过随着主力撤退,八路军也南撤,退到晋东南的太行山区继续战斗。
阳明堡战场
中国军队以十万伤亡代价,造成了日军两个最精锐的师团两万以上的伤亡。此战虽然失败,但是日军未能如愿拿下山西,我军在山西仍有很强的战斗力,后期基本处于拉锯状态,粉碎了板垣征四郎的恶毒战略。
虽然太原会战失败在于太行山重要据点娘子关的失守,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军队在娘子关付出的巨大牺牲。因为山西方面巨大的压力来自于北方,所以阎锡山将主力部队都放在了晋北,晋东地区只有少数兵力,而太行山虽然险峻,但是突破口也很多,著名的太行八陉就有八个突破口。所以中国军队需要在长达数百公里的范围内驻守。前期,晋东军队只有,正面为第38军第17师、第30军第30师,左翼为第14军团,右翼为第3军,而且基本都不是满编,只有五六万人。而后期增援的孙连仲部和八路军赶到时,前线已经被突破,所以战役打得很艰难。
娘子关战役
日军虽然只有一个残编师团约一万五千人,但是却是集中力量重点打击,而中国军队是分兵防守,再加上太行山区支援不便,所以在局部战场上,中国军队并没有占据太多人数优势,有点像野狐岭之战,金军虽然浩浩荡荡四五十万精锐,但是却分兵防守山地关口,而蒙古军队尽管就十几万人,但是却因为机动性强,进行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在局部还有人数优势,很快就击溃守军。
娘子关战役也差不多如此,战场分割,导致了防守一方处于被动一方,随着旧关被攻破,一点破而全线崩溃,后期再添兵,基本已经没有意义,尽管很多军队为了战局反复进行反攻冲锋,但是仍旧没有办法扭转战局。不过娘子关战场上,国共双方都浴血奋战,给太原的主力部队撤退争取了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