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三国归晋的历史我们已然知晓,不过对于很多历史的细节,依旧需要后人根据史书和考古发现去研究,今天我们谈谈吴国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的故事,为什么需要深究这个问题呢?
因为同样的情况发生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东吴的江山是由小霸王孙策打下来的,意外去世后政权归于弟弟孙权,可是在追封这件事上孙权并没有给予孙策足够的重视。
司马家统一三国后,司马炎追封给自己的叔叔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师一辈子并无儿子出生,司马攸是其弟司马昭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了他。不过曲中故事还是很精彩的,那时司马炎的疾病恶化,身体已经开始急转直下,但是此时的司马攸却年轻力壮,在朝中更是有很多支持之声要求传位给司马攸。
对于司马炎来讲,对于继承之事很是看中,从伦理上来讲,将自己的叔叔司马师追封为皇帝,所以过继给他的司马攸就有了继承的资格,也是为了自家一脉的利益,司马炎开始处处针对司马攸,被这件事情搞得郁郁不得志的司马攸最后在逼迫之下含冤而死,死时才36岁。
这里强调是司马攸还有个小儿子名叫司马冏,他也是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这位也是野心颇大,他自认为自己的父亲司马攸享有继承职权,并且他也是从父亲手中继承了相应的爵位,所以作为正一统人选,理应也有机会。
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司马冏杀掉了贾南风和司马伦,开始独霸朝廷,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如果之前司马师并没有被追封为景皇帝,后面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联想到孙策被追封之事也就不难思考得出为什么孙权没有将孙策追封为皇帝,说到底也是因为孙策留有后嗣,隐患很大。
孙策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最后都是不得好死。小霸王孙策骁勇有智谋,不过天妒英才只活了26年,留有一儿子叫做孙绍,而在孙权继位后被封为了吴侯,之后也没有追加赏赐,再然后还被改了封号为上虞侯。三国纷争不断,到最后吴国后期之时吴王孙皓重病缠身,这个时候便有了孙奉要取而代之的流言。
孙皓作为君王本就疑心很重,此时又流言四起,所以孙皓毫不迟疑的诛杀了孙奉,而孙奉并无子嗣,孙策的那一支算是彻底断绝了。三个女儿也都是嫁给了东吴青年才俊,分别嫁给了顾绍、陆逊、朱纪。
其中顾绍家世显赫,其父亲乃东吴丞相顾雍,自己也是才子一枚,之后陆逊更有名了,他便是用火计烧了刘备的八百里军营,打的是刘备丢盔弃甲,再后来他更是官拜丞相,势力滔天。最后一个朱纪,不是很有名,却有一个有名的被封为故鄣侯的爹朱治。
三个女婿都是江东才子俊才,家境优越,为了东吴政权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上述三家也是为了主动拥抱名门贵族,巩固孙家大业。
故人守孝说到底就是绑住活着的人,阻碍其前行。大才子苏轼上京赶考并荣获进士,恰不巧这个时候母亲因病西去,按照礼节苏轼必须回去奔丧,这一习俗要维持三年,那时候宋仁宗很是欣赏苏轼的才华,但是守孝三年后宋仁宗薨,继位者是不喜欢自己的英宗,一辈子能遇到几个识人明主呢?
苏东坡是否失去了很好的机遇呢?有时候命运真的是天注定,后来苏轼寻得机会准备施展自己的时候,自己的父亲苏洵驾鹤西去,没办法,又得回去披麻戴孝三年,而这一来二去,六年的时光赫然而去,请问人一生有几个黄金六年呢?追溯苏轼的人生轨迹,自己最重要的时间都是因为守孝给耽搁了,而在抱负上并没有取了很好的成绩。
所以孙策的追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让孙策的子女不阻碍自己的政权稳定,追封孙策为王,宣旨将自己的侄女嫁于名门贵族,如此种种便是君王的自觉和自知。
孙策临危受命,守住东吴便是回应孙策的嘱咐,退一步讲,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导致后面国家内乱亡国这不更是对孙策的大不敬吗?孙权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履行自己对哥哥的嘱托,就是为了稳定基业。
总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哥哥打江山,弟弟守江山,孙权着实不易,一边是内政慌乱,一边是外忧侵略,政权撑了这么多年实属很难。抛开侄女的嫁娶,其实孙权自己的女儿也是政治联姻。
老大嫁给了周瑜儿子后改嫁全琮,老二下嫁刘纂,老三下嫁给了朱据,老四嫁给了腾胤,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行为,而且对于继承之事,孙策并没有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弟弟也是为了长远考虑,政权要想长久,必须先保住自己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