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暴到“大功”:黄巢如何改写历史,铲除危害中国600年的“毒瘤”?

澹台子侃史 2025-01-16 18:24:46
黄巢,这位在史册上以农民起义领袖之姿留名的人物,其一生的经历在史书当中往往被描绘得异常残暴。

尤其在他因军粮短缺之时,竟然把无辜的百姓抓来充当食物,被称为 “超级杀人狂”“吃人恶魔”。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抄靶子》中说道:“黄巢造反,以人为粮,然而要说他吃人,这是不正确的,他所吃的东西,叫做‘两脚羊’。”

在黄巢占据长安的两年期间,曾有一度把控了政权。当唐军反攻长安的时候,百姓的举动是夹道欢迎。

于是黄巢下达了屠城的指令,尤其是对城中 15 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斩杀,使得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消亡,长安城变得一片狼藉,这无疑是一场历史的惨剧。

然而,倘若只是单纯地把黄巢当作残暴的象征,必然会忽视他作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复杂多样的特质。

黄巢起义虽然方式极为极端,但在客观上却对当时根深蒂固的门阀士族造成了冲击。

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制约了社会的流动,加重了社会的不公,让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有人将黄巢视作铲除这一“毒瘤”的英雄。

门阀士族的起源能够追溯至东汉末年,其后持续发展扩张,最终成为了朝廷的幕后操纵者。

曹丕时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其初衷本是选拔贤良能干之人,却未曾料到为门阀士族的蓬勃兴起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司马睿在琅玡王氏等强大门阀的扶持下,才得以稳固政权,构建了东晋王朝。

司马睿在登基的盛大典礼上,邀请王氏家族的首领王导并肩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

这一举措不仅凸显了王氏家族的重要地位,也正式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篇章。

琅玡王氏不但在政治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还通过与皇族联姻等途径,将自身的影响力深深地扎根于皇权的各个领域。

门阀士族对家族利益的忠心常常凌驾于对国家的忠心之上,即便是皇帝也深切地感受到难以约束控制,更不用说普通的百姓了。

门阀士族之间借助相互推举自家子弟入朝为官的方式,构筑起了一个封闭的权力循环系统。

这些子弟一旦手握重权,就竭尽全力地回报家族,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家族的势力范畴。

同时,他们还在民间大范围地兼并土地,掌控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商铺众多,对百姓的艰难困苦毫不关心,致使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在政治方面,门阀士族垄断了为官之路,把控了国家的核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态势;

在经济方面,他们则通过土地兼并等手段,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进一步强化了其特权地位。

这种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双重垄断,让门阀士族近乎达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普通人的晋升渠道被严重堵塞,几乎失去了所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问世是对打破门阀士族垄断局面的一次重要变革。

然而,由于门阀士族根基深厚、关系盘根错节,科举制在初始阶段并没能对其构成有效的约束。

在隋唐时期,社会上层中最为显耀的世家大族被共同称作“五姓七望”。

具体涵盖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双李并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双崔并列)、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和崔氏各自拥有两个郡望。因此被称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族。

这些世家大族身份尊贵,常常令皇帝感到难以完全掌控。

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鉴于崔姓当时的显要地位,他特意更改了“五姓七望”的排列次序,将陇西李氏放到首位,而把崔姓降到第三位。

同时,唐朝政府还通过提高关陇集团的地位,企图削弱山东地区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然而,历史的演进并未依照统治者的意愿进行。

安史之乱过后,关陇集团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而“五姓七望”则趁机复苏,其中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更是出现了多位宰相,家族的势力再次繁荣。

唐文宗曾试图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拉近和这些贵族的关系,却遭到了他们的委婉回绝。

已然目空一切的贵族们更倾向于在内部通婚,以此保持血统的纯粹与地位的稳固,对于皇室的联姻提不起兴趣。

直到唐末,一场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

公元 874 年,关东地区遭遇了从未有过的严重大旱灾。那时的唐朝官府不但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继续强行征收粮食和徭役。

民众心中的怒火即将爆发,王仙芝起义就此爆发。

得知此情况的黄巢,一位出身于私盐贩子且科举落第的士子,果断坚决地扬起了反抗的大旗。

王仙芝在战斗中牺牲,其余部众推举黄巢为领袖,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发誓要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黄巢率领起义军,从江西、福建等地出发一路南下至广东,随后又挥师北伐,直指唐朝的核心——长安。

起义军势如破竹,最终成功攻占了长安城,迫使唐僖宗匆忙逃离皇宫,在外流亡。

长安这座城,黄巢发现攻进来可比考进来容易多了。

进入长安后的第八天,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他宣称对唐朝的三品以下官员施行留用的政策,以此展现自身的宽厚大量与求贤若渴之心。

然而,针对三品以上的高官以及豪门大户,黄巢则发起了残忍的清洗行动。

三品以上的高官及大户人家几乎被屠戮殆尽,众多曾经声名显赫的家族就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

诗人韦庄如此记载:“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资治通鉴》写道:“杀人满街,尤其憎恶官吏,抓到便杀”,“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一幸免”。

杀到了怎样的程度呢,路上的血流好似小溪,人们需要提起裤腿趟水过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洗城”。

当时世家大族的族谱被称为谱牒,这东西能够证明自身出自名门望族。

好嘛,谱牒这不就如同阎王爷的生死簿吗?黄巢直接依照上面的名单对他们予以实质性的铲除。

到最后,这些世家大族许多都不复存在,连同族谱都不见了踪影。

难怪他作诗“我花开后百花杀”,原来这家伙是来真的。

黄巢去世后,公元 905 年,黄巢曾经的部将朱温,不但野心勃勃地篡夺了皇位,更是对唐朝最后的忠良之士进行了残忍的清算。

裴枢、王赞等三十多位被赞为“衣冠清流”的朝臣,不幸沦为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他们被无情地杀害,遗体被抛进滚滚黄河之中。

这一历史事件,史称“白马之祸”,也是对门阀士族阶层的一次决绝而血腥的终结。

自魏晋以来延续数百年的“风流世家”,在五代十国纷乱的战火中逐一陨落,长达六百年之久的门阀时代就此画上句号。

这一时代的终结,不仅意味着权力结构的变革,也预示着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和新的历史篇章的开启。

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从门阀贵族主导转变为更广泛的士人阶层参与政治。

在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后周的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在宋朝,门阀士族的身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同时,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它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确保了选拔过程的相对公平与透明。

寒门子弟如寇准、范仲淹等,凭借自身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得以突破阶层的限制,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才真正实现了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

黄巢起义的暴力手段虽然极端,但他也摧毁了延续六百年的门阀士族,整个社会得以重新洗牌,这便是他最大的功绩。

网友辛辣评论,没有黄巢这个狠角色,我们或许会像印度一样进入种姓制度。

究竟是杀人狂魔,还是正义英雄,就留给后人去评判吧。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