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在洗浴中心享受放松时光,可谁能想到,看似“干净卫生”的一次性内裤,竟成了健康杀手?杭州杨女士的遭遇让人脊背发凉:她在某汤泉店消费后,因穿了一条看似普通的一次性内裤,下体肿胀如拳头般大小,最终不得不接受手术引流。事后,涉事商家至今不敢公开产品来源,而今年3·15晚会刚曝光过某些企业用“三无材料”生产一次性内裤的乱象。当“便利”与“健康”发生碰撞,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据媒体报道,3月25日,杨女士与朋友到杭州某汤泉足道消费。因未带换洗衣物,她使用了店内提供的独立包装一次性内裤。次日,杨女士感觉外阴异常瘙痒,伴随红肿发热。起初她以为是普通炎症,自行服药后症状却愈发严重,第三天高烧至39.5℃,下体肿胀到无法正常行走。
辗转就医后,医生诊断为急性外阴炎伴脓肿,需手术引流。医生推测感染可能与内裤的真菌污染有关。杨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那天根本没泡温泉,就洗了个澡,全程只接触了这条内裤!”
杨女士要求商家提供内裤生产信息,却遭推诿。涉事汤泉店仅回应“手续合法合规”,却始终未公开生产商资质。无奈之下,杨女士封存内裤并向12315投诉。截至发稿,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但商家仍未正面回应产品质量问题。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某地一次性用品生产企业,工人徒手包装一次性内裤,无灭菌流程,甚至用强刺激性去污剂掩盖污渍。
一次性用品的卫生隐患早已不是秘密。根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合格产品需同时标注GB15979(卫生标准)和GB18401(安全技术规范),并明确灭菌工艺。但市场上大量“三无产品”连基本标识都缺失,更别提灭菌了
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80%的“纯棉一次性内裤”其实掺了涤纶。这玩意儿便宜是便宜,但密不透风堪比塑料布,夏天穿两小时就能养出个霉菌培养皿。更损的是,某些商家还会喷廉价的“清新剂”,闻着像刚晒过太阳,实则为了掩盖刺鼻的化学味。
据悉,杨女士的手术费花了近万元,而涉事内裤的成本可能不到一元。这背后是商家的逐利心态、监管的滞后,以及消费者的侥幸心理。当“一次性”变成“一次性伤害”,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曝光与追责,更要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让“方便”真正回归“安全”。毕竟,没有人应该为他人的黑心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