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传承与佛寺庙建筑文化

惠安闽兴福石雕 2023-12-11 08:59:48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建筑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古代中国的寺庙建筑常常体现了宏伟的气势、精湛的建筑技艺以及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这些寺庙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檐角飞翘,屋檐曲折多变,富有装饰性的雕刻和彩绘,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巧。

古建栏杆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的。在大约两千年的期间,佛教对于中国人民思想、文化,以及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石雕香炉

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塔内埋藏佛祖的身骨舍利,因此,塔就成为教徒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建筑。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庙也把塔放在中心位置。史书上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次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开始时,塔殿并立;继而,塔在殿后;最后,塔被置于寺外,或另建塔院,而殿却被放在寺庙建筑的主体位置上。

佛教建筑由以塔为中心演变为以殿堂为中心的过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华夏人地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成的传统建筑模式。在这种建筑群中,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议论国家大事、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礼佛、涌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当时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僧团制度,确定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而以法号相称等规定后,并规定寺庙建筑标准,指出殿是寺的中心。这也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出选择的结果。

寺庙古建

二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王公、贵族、富商、甚至皇帝,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像河南登封“嵩岳寺”,原是北魏宣武帝拓跋格的离宫,后由其子舍作寺院。

北京维和宫原是清胤被的雍亲王府,当他当上皇帝后,将其一半改成喇嘛寺庙。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庙后,对佛教寺庙建筑布局和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寺庙,又被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厨橱、山门、西净、浴室等。这样,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寺庙,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传入中国,仅仅按照已经有文字记录,就已经有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历史。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要长若干倍。估计从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可能达到一两万年的长时间,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匠师已经积累了极某丰富的经验。在工程结构方面,形成了一套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法;在建筑的艺术处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特殊风格的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那就是今天一般被称作中国建筑的这样一个建筑体系。在这些建筑之中,有住宅、宫殿、衙署、作坊、仓库等等,也有为满足各种精神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中国传统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拜祖先的家庙,模拟神仙世界的仙山楼阁,迎接从云端下来的仙人的高台等等。中国的佛教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这一切在中国的建筑上都有所反映,并且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上。

寺庙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等在寺庙建筑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也在努力传承和保护寺庙建筑文化,将其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