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中的“鸩”究竟是什么鸟?现实中有没有原型?

安心妈妈也是爸 2023-09-22 00:28:26

“饮鸩(zhèn)止渴”最早出现在南宋范晔的《后汉书·霍谞传》,原文为“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意思是用鸩的羽毛浸泡过的酒解渴,还没等到肠胃,仅仅是到咽部,人就被毒死了,怎么能这么做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那么,鸩究竟是一种什么鸟,竟然有如此强的毒性呢?我们不妨先从古代的一些记载中找一找它的真面目。

在《山海经》中对鸩的描述是这样的:“瑶碧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日鸩。”从这句描述中,我们知道鸩是一种长相酷似野鸡的鸟,不过,它比野鸡大很多,而且非常凶,这一点从“恒食蜚”就能看出来了,因为蜚在《山海经》中属于一种大型的凶兽,头白状如牛,还有粗壮的蛇尾,可见鸩是一种凶猛的大鸟。

蜚的形象

而《山海经·中山经》郭璞注中对鸩有了更加精确的描述:“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曰阴谐也。”,意思是鸩像雕那么大,羽毛以紫绿色为主,脖子很长有红色的喙,喜欢吃毒蛇的头。

不过,在《广志》中对鸩的描述却是“鸩形似鹰,大如鹗,毛黑,喙长,食蛇及橡实。”由此可见,即便在古籍中,对于鸩的描述也有差异,从整体上看,鸩应该是一种体型庞大、杂食性的鸟类,主要是毒蛇和橡实为食,不过,这里的橡实应该是指类似于板栗的植物种子,同时通过鸩喜欢在毒板栗树附近栖息的描述来看,这种毒板栗应该是指马栗(七叶树的种子)。

马栗虽然酷似板栗,但板栗无毒,马栗却有毒,每年因为误食马栗而中毒的人不在少数,而在自然界中,会吃马栗的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只是发现松鼠、鹿可以少量的吃掉落在地上的马栗。

通过以上的这些描述,比较符合鸩形象的就是一些鹰类的猛禽以及像蛇鹫这种主要以毒蛇为食的鸟类了,尤其是蛇鹫,它头部的鲜红色倒是与记载中的“红喙”有些吻合。

但是,这些鸟类都是没有毒性的,就不太符合“饮鸩止渴”的定义了,如果非要找一种大致符合描述的鸟的话,倒不是没有符合的,比如秃鹫,有的秃鹫比鹰还大,而且最关键的是秃鹫主要以腐肉为食,这样羽毛上就容易沾上一些腐肉中的“尸胺”、“腐胺”等有毒物质,如果用它的羽毛去泡酒,可能会将有毒物质泡入酒中,从而引起中毒,不过,这个也有些牵强,因为尸胺腐胺这类有毒物质是有刺鼻的气味的,泡酒就没有隐蔽性了。

所以,真正符合古人描述的鸩可能就是从《山海经》杜撰进而被后人加工出来的一种神话中的鸟。

不过,既然鸩鸟突出一个毒,那么抛开这些形象的描述,自然界中有没有有毒的鸟呢?这还真的有,它就是林鵙鹟(ju weng)。

林鵙鹟并不是单指某一种鸟,而是啸鹟科林鵙鹟属下6种鸟类的统称,而且这6种鸟也不是都有毒性,根据科学的检测发现,斑胸林鵙鹟就是无毒的,其他5种林鵙鹟的毒素也主要集中在皮肤和羽毛上,这与鸩的描述高度的吻合。

黑头林鵙鹟

在5种有毒的林鵙鹟中,以黑头林鵙鹟和易变林鵙鹟这两种鸟的毒性最强,是世界上最毒的鸟,它们可以毒到连毒蛇含一下都得吐出来的程度。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黑头林鵙鹟时,想去摸它结果被啄了一下手指,科学家本能的将手指放到嘴里吸吮,结果瞬间就导致了口腔和舌头的麻痹,进而整个嘴巴都肿胀了起来,这才让科学家们认识到了它的毒性有多强。

由于鸟类中有毒的极少,所以科学家们也没少研究它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林鵙鹟体内并没有毒腺,皮下也没有可以像蟾蜍那样可以分泌毒液的皮脂腺。

那么,它的毒是哪来的呢?通过对林鵙鹟饮食偏好的研究,科学家们找到了答案,原来它们的毒素来自于进食的一种有毒的甲虫,这是一种体内含有毒素的芫菁科甲虫,在林鵙鹟的野生分布区中是最常见的甲虫之一,只是大多数的动物会对它避而远之,在鸟类中,只有林鵙鹟对它情有独钟,而我们上面说到的无毒的斑胸林鵙鹟之所以无毒,就是因为它的食谱中是没有该甲虫的。

在大量进食甲虫后,它们并不会中毒,反而会将这些毒素运送到皮肤上,进而渗透到羽毛上,从而成为毒鸟。

而且研究发现,林鵙鹟的毒素与箭毒蛙的毒素非常相似,都是强烈的神经毒素,也就是说林鵙鹟和箭毒蛙其实都是毒素的搬运工。并且由于林鵙鹟的毒素在皮肤表面和羽毛上,毒素本身还有一定的气味,所以,让林鵙鹟的生存几率大大提高,几乎没有天敌能够威胁到它们。

不过,作为一种擅飞且有着尖锐的喙的鸟,林鵙鹟为何会去选择进食有毒的甲虫,从而将毒素为我所用,到现在依然是个谜,因为在原生环境中,本身能够威胁到它们的动物本就很少。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只是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林鵙鹟对这种有毒甲虫的口感欲罢不能,从而逐渐的演化出了将毒素排出体外的能力;一个则是说林鵙鹟体型仅比麻雀大一点,为了自保而演化出的用毒机制,至于究竟是哪一种,到现在没有准确的定论。你更倾向于那个说法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0 阅读:1

安心妈妈也是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