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村里种菜的一把好手,可是前几年,他家的茄子却怎么也长不好。
听说他今年种的西红柿长得很好,大家纷纷来请教他的秘诀。
小李却笑着说:“这哪里有什么秘密,只是多参考了几句老话。
”其实,种菜这事,还真得听点老人言。
不同蔬菜的种植规律:瓜栽荚和果栽秧小李提到的第一句老话是“瓜栽荚、果栽秧”。
这是他从爷爷那里听来的。
瓜类蔬菜在移栽时,秧苗千万不能太大。
为什么呢?
因为瓜类蔬菜的藤蔓水分含量非常高,叶子又大又嫩。
如果秧苗太大,移栽时叶片容易失水,蔓筋也容易干枯。
小苗到了新环境,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很容易蔫掉。
小李告诉邻居王大妈,像西瓜、黄瓜这样种类的蔬菜,最适合在两片真叶时进行移栽。
当时他家的西红柿就是没听老人言,苗太小就栽下地,结果成活率不高,花芽也迟迟不出现。
后来,他学了乖,让西红柿苗长到10厘米高,又粗又壮,再挪地方移栽。
果然,苗缓得快,长得也好,水果四季吃不完。
茬口安排的重要性除了“瓜栽荚、果栽秧”,有一条种植谚语小李也非常在意,那就是“茬口找不对、种了也白费”。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同块地如果年年种同一种蔬菜,地力会下降,病虫害逐年升,最后的结果就是病多虫多,根枯苗死。
小李给大家举了个例子:几年前,村里老王家年年种豆角,到了后来,豆角地里的病虫害越来越多,最后好几片地都下不去苗。
后来才听老农的一句建议,开始轮作。
今年蔬菜,明年豆类,后年再种上根茎类。
这样轮作下来,不仅地力恢复了,病虫害也少了,产量反而上来了。
民间谚语与现代种植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当然,老话虽有用,但与现代技术结合,更能事半功倍。
小李说,刚开始自己回归传统种植时,村里的年轻人都笑他老土。
但他不气馁,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学了不少最新的农业技术,再把自己这些年总结的经验掺进去,效果还真不错。
他提到,目前一些生物菌肥、新式药剂确实能帮助减少重茬带来的风险。
但是,他还是坚持"轮作"的老经验,一块地方不让某一种蔬菜长期占据,其他新品种施肥也用到刀刃上,不浪费,自然高产稳产。
其实,重茬种植有一定的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积累等等。
小李说:“就像前几年我种大蒜,种了一茬又一茬,最后根系都没有发育好,各种病害都聚集在根部和叶片上。
”所以重茬要避免,通过注意茬口安排,轮换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才能预防这些问题。
很多人问,一块地种过西瓜,下一季能种什么?
一种原则就是不要种植同科的蔬菜。
西瓜地可以种些叶菜类、玉米等,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也减少了病害传递。
实践经验总结种菜更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一招吃遍天。
小李说,种下去之前,得结合天气、土壤、种苗情况来制定计划。
一个合适的茬口安排,不只能让蔬菜长得好还省心省力。
对有些新手来说,种第一年的,可以借鉴老话加技术,坚持几年看看效果。
结尾:其实,种菜这件事,看似简单,但细节处都是学问。
当你认认真真对待每一片土地,细细琢磨每一株苗,种菜也能让日子过得更生动更有味儿。
或许,正是那句“民以食为天”,让我们对土地有了更多的尊重和赤诚。
希望每个种菜的人,都能把小小菜园种得红红火火,日子也过得富富余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