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社会新闻,被淹没在刷屏的疫情消息里。
4月25日11时52分,辽宁省庄河市街头,发生一起惨案:
一家快捷酒店门口,一辆黑色轿车,精准撞向路边的一位老阿姨。
阿姨当场倒地,伤势严重。
见状,轿车司机不仅不停车查看,反而又把车倒回去,再次猛踩油门,第二次撞击碾压已经倒地的阿姨。
围观的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赶紧冲上来施救,并试图控制轿车司机。
没想到,轿车竟然肇事逃逸,跑了。
当地警方迅速出动,把轿车司机缉拿归案。
真相震惊所有人:
开车撞阿姨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姨37岁的亲生女儿李某。
事发当时,母女两个因为琐事发生争吵。
李某盛怒之下,狠踩油门,撞向亲生母亲,并两次碾压。
李某归案后,被她故意撞伤的母亲,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知情人士说,撞死亲生母亲的李某,去年刚和丈夫离婚,孩子归前夫所有,目前和母亲同住。
因家庭琐事,母女关系不睦,李某最近离家出走。
母亲一路寻找,找到她住的酒店,劝女儿回家。
母女二人发生激烈争执。
遂有了开头的一幕。
百善孝为先。
一个盛怒之下撞死亲生母亲的女儿,肯定禽兽不如。
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是她杀害母亲的借口。
今天,我以这起惨案为由头,是想和朋友们探讨这样一个话题:
极端案件背后,往往藏着日积月累的矛盾。
闹市街头,37岁女儿盛怒之下,撞死亲生母亲,是亲情冲突的极端案件,也藏有血脉厮杀的共性问题。
这些年,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弑杀案,一次次震碎我们的三观:
从北大吴谢宇案、到今天37岁女儿撞死母亲案,还要社会新闻头条那些发生在亲人之间的谋杀案。
我在和读者互动中,接触最多的咨询之一,就是亲情冲突。
我们要秉持怎样的认知,才能减少亲情冲突,避免极端惨案和精神内耗?
今天,我很想和朋友们聊聊亲情关系的4个原则——
01
第一个原则:
分清这是谁的课题。
我有个老年读者,天天给我发语音,说她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但孩子们都不和她亲。
她当甩手掌柜的老公,反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
“都是白眼狼!”她气鼓鼓地给我说。
我听了她家的故事,才知道她是个管得太多的母亲,已经成年的孩子什么事儿,她都要管:
女儿女婿闹离婚,她要管;不离婚,她还要管。
儿子谈恋爱,她要管;不谈恋爱,她还要管。
我说她管得太多了。
她质问我:“哪个当妈的能不管自己的孩子?我管这么多,还不是为他们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多少亲情悲剧,恰恰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过度控制和干涉造成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有界限。
做到有边界,就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这样选择的结果有谁来承担?”
比如说,女儿要离婚,这是谁的课题?
女儿的婚姻大事,是她自己课题,离婚的结果由她自己承担。
那好,父母就不要干涉,交给女儿去处理,让她跟随自己的心,去选择,去决断,去达成,去疗愈。
至于女儿离婚后,父母觉得面子挂不住,这不是女儿的课题,而是父母需要开阔认知的课题。
父母在逐渐接受事实后,慢慢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并习得:
离婚和结婚,都只是一种选择,日子是孩子的,不是外人的。
中国家庭悲剧之一,就是在浆糊心理中,把家庭成员的课题,强行当作自己的课题,或者把自己的课题,强行推给家庭成员。
病态共生中,彼此之间天天纠缠,相互攻击,陷入相爱相杀里。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亲子关系,有这样经典的论述:
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引起的。
非常不幸的,通常情况下,往往是过于担忧的父母,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而是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这段论述很扎心,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过度溺爱和过度控制,都是父母为了变相满足自己的爱无能,而不是真正爱孩子。
02
第二个原则:
我做好了自己。
我亲戚家有个孩子,曾多次向我抱怨,说他父母特别爱管他,这让他很是逆反。
他讨厌父母管他,父母说什么,他就不做什么。
父母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做什么。
比如,父母让他好好学习,他偏不好好学习。
父母不让他玩游戏,他偏痴迷游戏。
这样以来,他学业就一塌糊涂。
焦虑的父母对他管控得更严。
他父亲甚至暴打他,他和父亲对着他,天天家里鸡犬不宁。
父母和他犹如势不两立的敌人,谁看见谁都是一头火,恨不得杀死对方。
我和这个孩子进行沟通。
我问他:“你特别不想父母唠叨你,控制你,对不对?”
他回答:“是的,他们以为我是听话的木偶,我是我自己。”
我说:“你想为自己做主,对不对?”
他感到被理解,就说:“对,我不愿他们设计我的人生。”
我说:
“那好办。你想当自己的身体和意志的主人,那你就要先干好自己的事情。
一个为自己做主的人,如果做不好自己的事情,他拿什么证明他可以为自己做主呢?
当务之急,你要先搞好学业。
你搞好了学业,父母自然就没有借口管你。
你考上了大学,他们更不能跟在屁股后管你。
将来,你去大城市上班,他们就不可能天天唠叨你。
如果你只会打游戏,将来还要靠啃老生活,那你一辈子都要听你爸妈唠叨你。
因为,你做不好自己,父母才要替你做主。”
这孩子想了想,觉得有道理。
为了不让父母替他做主,他决定好好学习。
很多孩子给我来信,抱怨他们的父母管得太多。
我听完后,无一例外地发现:
是这些孩子自己做好的太少。
“这是我的课题,我做好了我的课题,父母才没有资格干涉我,我才能捍卫自己的边界。”
我们做好了自己,才有资格让他人闭嘴。
他人,包括父母。
这个是真理。
03
第三个原则:
我不用期待控制你。
有个女孩子给我来信,她父母离婚,妈妈独自把她养大,很不容易,但她一直活在妈妈的情感绑架里。
考好成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嫁给体面的人,把妈妈接到身边生活。
她结婚后,妈妈和她生活在一起。
母女多有矛盾,妈妈一气之下回到老家,要嫁给一个老头——妈妈失散多年的初恋。
这个女儿非常生气,觉得妈妈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再婚呢?这不是给她添乱丢人吗?
母女二人关系跌落冰点,简直就成了仇人。
我看完这个女儿的来信,断定她抱怨妈妈控制她的同时,其实她也在反控制妈妈:
被控制的人,其实也在反控制,控制控制她的人。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不难理解。
控制和反控制是一对作用力。
没有边界的母女关系,让妈妈武断侵入女儿的生活,也让女儿想当然地插手妈妈的再婚。
她们两个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期待的来。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当你不愿别人用期待控制你时,你一定要知道,你也不能用你的期待控制他人。
家庭成员之间,最爱说的那句: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你为什么不按我说的来?”
其实就是用期待控制他人。
这样的后果,就是家里天天鸡飞狗跳,谁看见谁都烦得要死。
记住:
当我们用指责的语气,对他人伸出两根手指,有三根对准我们自己。
活成自己的期待,并允许他人做自己,这就是接纳:
沉稳,自律,爱人,且慈悲。
04
第四个原则:
我愿退回到朋友角色里。
“我妹妹爱上一个人渣,我怎么劝,她都不听。”
“我弟弟赌博上瘾,我已经给他还了100万的账,他又输了50万。”
“我姐姐婚外情,我替她感到丢人,但她就是断不了。”
同时,我接触最多的,往往是孩子们对父母情感的过度忧虑:
“我爸爸出轨被发现,我妈妈要和他离婚,他们天天吵架,我马上就要中考,我该怎么办?”
……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面对父母、兄妹等亲人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提出过一个观点:
在亲情里加入友情的成分。
说的是,很多时候,面对家人,我们不要入戏太深,需要跳出来,换种思维方式。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是我的朋友,我要怎么看待他/她的所作所为?
让他/她为自己的课题付出代价,并从切身经历中得到教训,进而得到成长。
我不会无底线帮他/她,也不会没原则永远给他/她擦屁股,助纣为虐。
当然,当他/她愿意改变,并付出了相应努力,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伸出援手。
前提是,他/她自己走在正路上。”
想通这一点儿后,就不会太抓马,也不会乱分寸。
亲情里加入友情的成分,本质上是学会跳出来看问题,让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自己负责,而不是我们去包办。
让一个人对他自己正在发生的事情负责,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一个人的改变,只能来自他自己。
因为,佛渡有缘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摆渡人和救世主。
关于亲情,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想说。
今天先说到这里。
最后,分享一句话: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又都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