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孙女上学,老师问:你们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看天气预报的

文君侃历史 2024-08-02 15:14: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让中国人民摆脱粮食短缺的威胁,让数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民解决饭碗问题,是袁隆平院士为中国和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位从小致力于发展农业的大师,在其功成名就后也从未忘本,而是牢记初心,始终耕耘在田间地头,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进步。

袁隆平为何会选择走上学农的道路?成为院士后的他,又有多低调?

从小立誓学农

袁隆平从小就有一个学农报国的梦想,在他朴素的人生观里,人就像一粒种子,而他这粒种子,就要一辈子都浸润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前途。

袁隆平与农学的首次结缘,源自其6岁的一次郊游经历。

当时,袁隆平所在的小学组织了一场前往武汉郊区某农艺园的郊游活动,在这里,看着园中红红的桃子、紫色的葡萄和百花争艳的各类蔬果,被深深吸引的袁隆平便立誓将来要投身农业。

其实,袁隆平的父母最开始更希望他子承父业,学习社会类科目,以便进入政府工作。

1949年,高中毕业的袁隆平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该报考哪所学校呢?

由于他的父亲袁兴烈正在南京地方政府供职,因而他十分希望儿子也能够像他一样进入政府工作,未来也能光宗耀祖。

但早已立誓学农的袁隆平面对父亲的期望,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想学农,我想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面对儿子意料之外的回答,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先是一愣,随后便担心地问道:“傻孩子,你可要想清楚了,学农可是非常辛苦的,你能忍受这份艰苦吗?”

面对母亲语重心长地询问,袁隆平思索良久,便抬头望着父母,眼神坚毅地回答道:“我能吃苦,我就是想学农造福中国的广大农民,让中国人都吃饱饭!”

作为一名家境殷实、在教会学校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大家闺秀,袁隆平的母亲华静虽然也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进入更加轻松且更有前途的政府工作,但看着袁隆平坚毅的神情,最终选择支持儿子的决定:

“无论我们的意见如何,最终的主意还是听你自己的,爸爸妈妈永远都支持你!”

在母亲的力挺之下,袁隆平的父亲也最终选择尊重儿子的个人选择,袁隆平由此走上了学农的道路,放弃了父母希望的南京中山大学,转而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在随后的人生里,袁隆平的母亲华静都始终在背后支持着袁隆平,让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学研究之中。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工作。

为了照顾袁隆平和他的妻小,华静也离开家乡搬来了安江,这一住便是16年。

对于母亲,袁隆平一直心怀感恩,在2010年他的80大寿时,湖南卫视在为他举办的专题文艺晚会中,展示了他写给母亲的信。

在信中,袁隆平饱含深情地写道:“他们都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我知道,这颗种子,是您在幼年之时种下的!”

对于袁隆平而言,没有母亲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后来的袁隆平院士。

攻关杂交水稻

1964年,在安江农校深耕十余年的袁隆平,认真总结了过往积累的经验,正式提出了利用杂种优势,来选育杂交水稻的构想。

之所以提出这一构想,是因为袁隆平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发现自然界中具有一定亲缘距离的两个不同品系。

其杂交的后代,往往能在经济产量或生物量上,取得优于亲本的表现。

这便是所谓的“杂种优势”。

因此,如果我国能够基于这种原理,通过不同父本和母本的组合,选育出在产量、生长、耐虫和耐旱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杂交种子,那便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解决我国自建国后就一直面临的粮食危机。

但摆在当时的袁隆平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水稻的自交授粉问题。

水稻作为一种自花授粉作物,其稻穗上既有雌蕊也有雄蕊,因而想要实现不同父本与母本之间的杂交,就必须先要阻断其自花授粉。

在这一问题上,当时普遍可行的做法是人工为稻蕊“去雄”,即手动除去花蕊中的雄蕊,只保留雌蕊,从而实现异花授粉。

但这种做法工序繁杂、费时,显然无法用作大规模推广育种,因而想要实现杂交水稻的梦想,袁隆平只能寄希望于发现大自然中的野生雄性不育植株。

为了找到这棵“天选之株”,袁隆平开始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全国各地的稻田之中。

在随后的两年里,袁隆平先后在多地找到了包括胜利籼、洞庭早籼在内的6株无法产生可育花粉的雄性不育株。

经过实验,以这些不育株为亲本的杂交一代种,具备明显的“杂种优势”,这让袁隆平十分兴奋,但很快他便遇到了一个难题:

那便是由于这些亲本雄性不育株均为基因隐性突变体,因而其不育性十分不稳定,导致以他们为亲本培育出的杂交种,仍是花粉可育的,无法掌握不育系种子的稳定培育途径,因而这样的突破仍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但袁隆平对此并不气馁,他坚信在大自然中,仍然存在用常规水稻为其授粉,其子一代仍然不育的雄性不育株。

于是,袁隆平在向上级汇报后,便携助手来到了海南三亚寻找梦寐以求的“天选之株”。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奔走,袁隆平团队终于在1970年11月,发现了符合条件的野生雄性不育株。

得到瑰宝的袁隆平欣喜若狂,夙愿终于在此时达成,他将这株改写人类农业史的“天选之株”,命名为“野败”,并从此开启了以“三系法”(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基础的杂交水稻技术,从此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的崭新篇章。

低调的宗师

袁隆平的成功,很快带动了中国,乃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业革命。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下,袁隆平开始向广大第三世界的国家传授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帮助数亿人摆脱了饥荒的威胁,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取得的卓越成就,甚至引起了一贯在现代农业上有着巨大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

1979年,借着中美建交的东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的负责人威尔其来到中国,在实地走访我国的杂交水稻田后,便兴奋地提出了相关技术的转让请求。

在“中美蜜月期”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希望能够与美国在各方面加强合作,于是便同意开启相关谈判,并在威尔其回国时赠送了3份不同组合的杂交水稻种子。

威尔其回国后,便在加利福利亚大学的农业基地开展试种,结果发现杂交稻田的产量远高于美国同期的任何一款水稻,大感震惊的威尔其也由此将中国的杂交水稻称之为“东方魔稻”,这也促使其下定决心要从中国获取相关的种子技术。

1980年,在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开出天价后,中国最终同意了美方的转让请求,并实现了第一次向西方发达国家转让我国农业科技专利的伟大壮举。

当年5月,在转让协议达成后不久,威尔其便邀请袁隆平赴美指导工作。

由于威尔其此前的访华之旅并未见到袁隆平本人,因而在机场迎接时,错把衣着考究、风度翩翩随行人员陈一吾当成了袁隆平,弄得在场的中国团队哈哈大笑。

为了缓解尴尬,陈一吾先是将正主介绍给了威尔其解开误会,随后还打趣地调侃道:“人家都说你袁老是刚果布(袁老外号,形容其皮肤黑),我有这么黑吗?”

听闻此言,众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更令威尔其震惊的是,在后来美方为袁隆平拍摄纪录片时,这位常年耕耘在中国田间地头的老农,竟然有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落落大方的他既当演员,又当翻译,让美国人对这位中国农学大家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能力,正是受益于袁老的母亲。

但在外国人面前大展风采的袁老,一旦回了国便成了低调谦逊的田间老农。

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因为其“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份而骄傲自满,袁隆平便刻意在他的孙女们面前隐瞒自己的身份,每当孙女们询问其是做什么的时候,他只是笑呵呵地回答道是“看天气预报的”。

信以为真的孙女们,便真的在她们的老师询问其爷爷是做什么的时候,天真地回答道“是看天气预报的”。

袁老之谦逊低调,可见一斑,而这正是一代宗师风范。

结语

尽管斯人已逝,但袁老留下的杂交水稻技术,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永远的瑰宝,解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饥饿问题,是人类在自然变幻的激荡中战胜困难的关键法宝。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