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2年12月,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10个月,而且仍然看不到在短期内快速结束冲突的可能性。
在冲突爆发前,众多军事观察家都一致认为,由于俄罗斯势必遭遇西方国家的严格制裁,军工产能会大幅度削弱。在高精尖武器库存有限的情况下,长期化的冲突对俄罗斯是非常不利的情况。
然而,近期曝出的信息似乎推翻了人们的这一预设。美媒“战区”网站报道称,由乌克兰战场回收的俄军导弹残骸显示,这些武器的生产时间都是近2个月的批次,这证明俄罗斯仍具备生产精确制导武器的产能。
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俄罗斯的导弹是否会源源不断地降落在乌克兰头顶上?
俄军空袭力度有增无减在9月份,乌克兰武装力量由于得到北约集团的大批先进武器援助,装备水平比开战初期有大幅提升,因此乌军发起了一次成功的“九月攻势”,收复了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这次转折点后,乌克兰战场形势便发生重大逆转,乌军暂时位居战略进攻方,而俄军被迫收缩防线,等待来自国内的补给。
在西方看来,这次冲突已经持续了半年以上的时间,俄军为数不多的高精尖武器已经在前中期战事中消耗殆尽,因此乌军接下来的作战会越来越顺利。
然而战事的后续发展却超乎西方预料,俄罗斯不但通过部分动员的30万兵力补充了前线损失,而且还通过国内军工企业的产能恢复了对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
在意识到乌克兰战场胶着化的现实后,俄军的攻击目标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而是把乌克兰境内的一系列民用设施也列入攻击范围,包括电力系统与能源系统。
12月8日,俄国防部宣布对乌克兰完成了新一轮空袭,至少有14架战略轰炸机执行了相关任务,一次性消耗的远程导弹超过100枚,它们成功摧毁了87个乌克兰目标。
在俄军加大的空袭力度下,乌克兰面临电力/能源供应严重不足的窘境。
进入12月后,乌克兰首都基辅已经多次遭遇电力系统瘫痪的故障,此外苏梅州、哈尔科夫州、波尔塔瓦州、扎波罗热州、日托米尔州等10个州也在俄军打击下相继陷入停电局面,部分地区的一次性停电时长更是超过24小时,工业生产能力受到重创。
最新生产的俄军导弹在乌克兰大后方屡屡遭遇俄军远程打击的情况下,补给匮乏的前线乌军也只能处于束手束脚的状态,这也是乌军始终无力突破俄军防线的原因。为了解决令人头痛的俄军空袭问题,乌克兰情报部门收集了俄军导弹残骸,并有了惊人的发现。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军情报部门注意到俄军12月发射的一系列远程导弹均是10月以后生产的最新批次产品,型号十分完整,包括"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以及KH-101空射巡航导弹。
这些导弹的射程普遍在500公里以上,因此它们对乌克兰后方的电力能源设施具有极强的威胁,也是导致乌克兰频频陷入停电局面的元凶。
但令乌克兰以及北约集团困惑的是,按照西方国家的对俄制裁力度,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从西方引进先进半导体产品的可能性,这理应会大大阻碍俄罗斯生产精确制导武器的进度。
但俄罗斯目前每一轮空袭发射的导弹均有上百枚,而且有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俄罗斯目前并不缺乏这些导弹的产能,俄军也并不担心导弹库存告急的问题。
在得出这一结论后,西方国家不得不对乌克兰战场的前景进行重新评估。北约情报部门高级官员表示,
“北约之前对乌克兰武装力量的作战难度可能作出了过度乐观的估计,同时也对俄罗斯的军工产能过于低估。”
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若证实俄罗斯具备在西方压力下继续大规模生产精确制导武器的工业能力,那么他认为乌克兰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夺回被俄罗斯占据的全部国土。
捉襟见肘的北约诸国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以一国之力对抗北约的俄罗斯,显然不可能在综合产能上获得优势。但如今的乌克兰战事似乎对这个观念构成了反向证明——在俄罗斯继续保持军工产能的情况下,一众北约国家的军火库存反而率先告急。
12月13日,美国驻北约大使朱莉安娜·史密斯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承认,北约各国已经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4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导致多个北约成员国的武器库存面临告急风险。
《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也证实了这个消息。报道称乌克兰武装力量目前每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平均在8000~10000枚左右,然而全美的炮弹产能每月也仅有15000枚,即使是乌军短短2天的作战行动都不足以维持。
由此可见,俄罗斯作为继承了苏联军工实力的大国,即使在面临西方联手制裁的情况下,也依然具备强大的工业再生产能力。
而北约各国虽然空有经济规模的优势,但由于无法建立统一协调的资源配给机制,因此军工生产效率反而远不如进入战时状态的俄罗斯。倘若这一状态无法改变,那么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目标很可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