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典,没必要过度解读,过犹不及

香瓜说健康 2023-09-01 08:45:03

对于古人留下的经典,有一种趋势就是过度解读,仿佛解释的越玄就代表越正确。这种现象不仅见于中医圈,文化圈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解读《论语》,脱离古籍文章的本意,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口味的鸡汤,以迎合听众,却能风靡一时,大行其道。归根揭底是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许多人没有时间或者懒得去读原文,只想寻找“捷径”代替研读原文,于是出现过度解读这一现象。

就拿《水浒传》来说,这只是一部小说,是经过高度虚构与夸张的小说,与历史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里面许多人物都不存在,完全是虚构的。但是却有些人过度解读,非要给某一地方贴上一个醒目的标签,或曰武松打虎处,或曰野猪林处,或曰大秤分金银处,或曰黑风口处……。有兴趣可以查看史书,几十个渔民闹事造**,连史书都是寥寥几笔写过,没想到被后人当成真事。说白了,这与我们现在看电视连续剧一样,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却不是真的,感受其主题即可。比如《水浒传》无非是宣扬一种极端与暴力反抗的精神,与作者所处元末那种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而真正的宋代,根本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拿我们中医来说,古人写书都很实在,不是为了进职称,也不是为了想出名,都是用最明了简洁的语言来书写,尤其在竹简时代,写字很费劲的。所以,古人写书不是为了故作高深,不是故意让我们看不懂,也不是故意让后人去考据。而是尽量让我们读明白,比如《伤寒论》里面“桂枝不中与之”,这就是方言大白话,还有“有燥屎五六枚”,你看是多么直白明了。中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读《伤寒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内经》文字要文雅一些,但是也并非深不可测,经典如日月之光,精华是自然透露的。有人说《内经》一句顶一万句,我觉的有点过了。

之所以读不懂,有两个原因,一个人搞不清文意,毕竟是古文,有些字不太熟悉,这个借助工具书籍或者后人翻译注释完全可以解决。一个是搞不清医理,这个主要是与当时的医学理论甚至哲学思维有关,所以要读古籍经典,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了解当时中医医生的思维理论特点。古人之所以有些条文在经典中没解释,那是因为他认为不需要解释,因为那是那个时代的共识,无需重复解释,浪费竹简。

所以有一位老师很早就告诉我,学习中医,千万不要有类似ZJ的狂热推崇某本经典的情节,这很偏激,甚至认为那是中医的唯一,很可怕。要站到几千年历史的大背景下学习中医,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医也是不断发展与修正的,我不认为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中医整体水平就一定比明清中医水平高。经典的价值是给后人提供经验与思路,甚至也有教训,是给后人用的,而不是让后人拿来做文字游戏的,也不是用来拉大旗做虎皮的。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