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些奇葩的货币在一段时间内流通过或还在流通,有些可以吃,有些还很巨大,实属罕见,一起来看:
1、木质钞票
木质钞票曾在德国流通过,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德国经济陷入困境。
当地政府纷纷印制应急货币以充当当地的支付工具,木头、铝箔、丝麻甚至于扑克牌均成为印制钞票的材料。直到德国国家银行恢复生机才宣告结束。
木质钞票
2、莱石
莱石是一个中央带洞的石灰石盘,直径可达到3.65米,重量达8吨,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无法放进口袋里的货币。
莱石是一个中央带洞的石灰石盘
作为一种货币,莱石并不像其它货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而是老老实实地呆在某一个地方,只是主人发生了变化。
一旦运至指定位置,这些石头便不再被移动,但岛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莱石所有权的转让会在一场公共仪式上进行。
3、死刑美元
美元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货币之一,在美元升值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打击伪钞制造行为,在殖民地首先开始制造伪钞时,印制过程非常简单,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存在大量印刷机,二是当时的美元防伪技术不高,三是没有制定足够的措施打击制伪行为。
如何打击伪钞呢?答案很简单,即在纸币上印上‘制伪乃死罪’字样。
死刑美元
4、可以吃的货币
中世纪,盐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主要货币,曾经被广泛用于整个东非。
可以吃的货币
人们用舌头舔一下盐块以确定其真实性,而后再将盐块切成小块进行交易。
可食用货币家族还包括Reng、可可豆、帕尔马干酪等,Reng是用椰子纤维包裹的纱球状姜黄,可可豆曾被广泛用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帕尔马干酪曾被意大利用作货币以及银行抵押品。
5、无脸纸币
蒙博托于1965年至1997年期间曾担任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他通过政变上台,在第一次刚果战争中被推翻。
在蒙博托执政期间曾经发行过印有自己头像的20000面值扎伊尔纸币,在1997年推翻约瑟夫·蒙博托的极权政府之后,新政府便陷入现金短缺困境,直到他们设计并发行新货币。
为了解决现金短缺问题,新政府将目光投向旧政权发行的大量2万面额的扎伊尔。作为一种节约的做法,他们将纸币上蒙博托头像的面部扣去。
无脸纸币
6、松鼠皮货币
在中世纪的俄国,松鼠皮成为一种常见的流通货币,除了松鼠皮外,动物的鼻子、爪子、耳朵都曾扮演货币角色。
松鼠皮货币
让松鼠皮充当货币可能会带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在黑死病肆虐时期,俄国也像其它地区一样遭受沉重打击。让松鼠皮充当货币可能减少携带病毒的寄生虫数量。
7、10的21次方
这个面额的钞票算下来估计要1000000000000000000000这么多!1946年,匈牙利陷入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泥潭。
当时,匈牙利政府发行了面额创造世界纪录的辨戈(辨戈为匈牙利从前的货币单位),最大面额达到惊人的10的21次方。
如果兑换成美元,如此惊人面额的辨戈也不过20美分左右。这么多0白搭了!
10的21次方
8、母牛头盖骨货币
还好,不是人类的头盖骨,而是母牛的。
母牛头盖骨货币
在印度的东北部有些偏远的省份,比如阿萨姆省的某些氏族,至今还在使用母牛的头盖骨作为货币。
现代家庭有些喜欢在墙壁上挂牛羊头骨的,似乎也挺好看。
9、贝币
根据中国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在商代的时候,商王和贵族就经常以贝壳赏赐给臣下僚属,贝壳并不仅仅在商代使用,一直到西周时代也大量使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壳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
在商代的时候,商王和贵族就经常以贝壳赏赐给臣下僚属
到了青铜器时代之后,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仿海贝形式的铜质货币——青铜贝,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仿海贝形式的铜质货币——青铜贝
在古代亚洲,除中国用贝壳外,今日之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东南亚区域,都有使用贝壳的历史;当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开始印刷纸币的时候,他们的钱币上就是猪头和贝壳的图案,而且他们的纸币名称叫做“基纳”,就是“大贝壳”的意思。
10、猪狗牙币
在瓦努阿图,当地居民有着长期把猪牙和狗牙当钱使的传统。狗牙相当于硬币,一个狗牙可以换50个菠萝、或者100个椰子;而猪牙则相当于“整钞”,根据牙的品质不同,一颗猪牙可以换几个甚至十几个狗牙,要娶新娘就需要几百颗狗牙做聘礼。
其最贵重的是猪獠牙,以獠牙弯度的大小确定其价值。
猪狗牙币
几百年来瓦努阿图人就用“猪牙大钞”购买他们生活所需的一切,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只需20个左右猪牙就应付有余。
对猪牙币的估值: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弯越好,弯成圆弧状、甚至弯曲盘旋好几圈,就简直价值连城了,该国国旗国徽上的猪牙,就是弯成一个大圆形。
该国国旗国徽上的猪牙形状
那当地人怎么养猪的呢?他们把小猪崽养到一岁大,就动手拔掉它的上犬齿,这样它的下犬齿就会自然而然长成弯曲的形状,如果运气好,甚至可以弯成三道圆圈。
小编感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猪致富”啊!!!
不同年代人们童年都玩了些什么呢每到六一儿童节了,不免让人怀念过去。看看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物质丰富,回想过去自己的童年时光虽然物质并没现在孩子丰富,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玩法,有成群的小伙伴,一样很幸福。那么早于我们的70、60、50年代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看看不同年代人们童年都玩了些什么。
50后:苦涩中的乐趣格外难忘
出生在50年代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少年儿童。男孩子们会聚在一起玩“斗鸡”,分成两队,找块空地,“战斗”就开始。所谓“斗鸡”,又叫“斗拐”,就是一腿独立,另一条腿盘屈胯前,双手或单手握脚,膝盖向前突出以攻击对方,先失去平衡或双脚落地的一方为输。女孩子们喜欢拿针线活当平时的乐趣,秀秀花,绣枕巾、绣手帕、绣门帘什么的,图的也是好玩。
60后:一根铁环圈起来的友谊
那时候,有一项玩具,也可以说是体育运动,风靡了大街小巷,那就是——滚铁环。滚铁环就是用扁铁或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或是直接找一个桶箍,另用钢筋做一支有弯钩的把手就行。操作时,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别看小小铁环,滚起来还是很靠技术很耗体力的,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的小伙伴们都比现在的小孩体质要好的原因。
70后:无法释怀的铁皮玩具情结
小姑娘们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小汉子们趴在地上玩弹珠、摔泥巴、打弹弓,听起来野蛮,但也是简单中透着欢乐。除了这些“土”玩法之外,那时候最热门的玩具要属铁皮玩具了,一般的市场上都能买到的铁皮制的发条小玩意,小青蛙啦、大公鸡啦,也有小汽车、小火车之类。这里面要属铁皮小青蛙最“大众脸”了,这个上满发条就向前猛蹦的家伙可是能勾起不少70后无法释怀的铁皮玩具情结哦。
80后:电子的游戏,移动的游戏
相比起50后、60后、70后,80后的童年简直泡在了蜜罐里,那些继承来的游戏在小伙伴们中间热度不减,比如跳皮筋、丢沙包、弹珠啥的,一种叫洋画的东西开始风靡,看谁能把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牌拍翻,谁就能赢得更多。那个时候,能一手捏上一大打洋画可是相当牛气的。如果你也是80后,说起小霸王学习机、电子游戏机,你一定眼睛一亮,它们一定占据了不少你学习之外的游戏时间。什么“魂斗罗”、“超级玛丽”,一定是你如数家珍的电子启蒙游戏。我堵10张洋画,你一定还记得怎么给魂斗罗调出30条命。
90后:电子游戏高级到另一个维度
到了90后,可以玩的东西就更高级了,每家每户也开始普及电脑,电脑游戏把课余时间的质量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那种新鲜劲儿也让不少小伙伴沉迷于此,也是一些家长和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和爱玩电脑游戏的男孩子们比起来,90后小女孩们最爱的可能要算芭比娃娃了,把娃娃穿成小小的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未来的时装大师们是从给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开始的呢?
00后:大人玩啥我玩啥我比大人更会玩
00后小盆友们的生活还需要赘述吗?iPhone、iPad、各种平板电脑成了他们最好的玩具,玩得比大人溜,玩得比大人们利索,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羡慕几十年前的那些疯耍在一起的小朋友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