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弯道超车建议:跨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9-08 02:09:56

1987年,钱学森以中国科协主席的身份出访英德两国。在这次访问中,满街的汽车引发了他的思考。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国未来的街道上,也会有这么多汽车吗?”这个想法虽然未曾言明,却在钱学森的心中埋下了伏笔。五年后,他的这一设想终于在一封寄往中央的信中浮现,预示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新方向。

钱学森生于1911年浙江杭州,他的父亲钱均夫在教育界有着重要影响,而他的母亲章兰娟则是杭州一位出名的商业家庭出身。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钱学森自幼受到深厚的文化熏陶。他曾说,父母不仅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他为人处世的榜样。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求学,并在那里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毅力。

在美国,钱学森以其卓越的学术表现赢得了尊重。他的一篇航空学论文攻克了困扰业界多年的难题,成为了学术界的瞩目人物。然而,钱学森并不满足于学术上的成就。他始终心系祖国,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迫切地希望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尽管美国政府试图阻止他归国,甚至将他一家幽禁,但钱学森从未动摇。他曾向妻子蒋英说道:“无论多难,我都要回到祖国。”

在周恩来总理的积极斡旋下,1955年,钱学森一家终于得以回国。这一时刻对钱学森来说无疑是梦想成真的时刻。从此,他投身于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为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的研制,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同事们都称他为“导弹之父”,而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为国家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钱学森的眼界从不局限于国防科技。他时刻关注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能源领域。1992年,已经81岁的他向中央提交了一封手写信,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建议:不应再依赖燃油汽车,而应跨越燃油车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他指出,燃油车的广泛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石油资源也面临枯竭的风险。与其将资源投入到燃油车的生产与研究,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新能源的开发上。

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起步,而国际上燃油汽车仍是主流。钱学森的提议无疑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1993年,钱学森再次表态,他坚定地认为,电动汽车才是中国未来的方向。“老百姓的汽车一定要用蓄电池。”他说,“我们已经在开发镍电极电池,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电动汽车更适合我们的国情。”

事实证明,钱学森的远见卓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铺平了道路。2012年,国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最初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较高,令许多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但随着政策的引导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源于钱学森1992年的这封信。

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朴素与执着。他曾谦逊地说:“虽然我姓钱,但我并不爱钱。”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更在于他对祖国前途的深刻洞察与无私奉献。

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钱学森当年的建议显得愈加重要。他的远见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工业指明了方向,而他的精神则永远激励着后人。

0 阅读:0

江湖上的历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