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春节,那是一年中最温暖、最热闹的时刻,阖家欢聚一堂,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发压岁钱,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然而,这小小的压岁钱,发放时也藏着不少学问,一旦处理不当,原本喜庆的氛围就可能变得尴尬。
前几天和朋友聚会,她一脸无奈讲起了去年春节家里发生的事。
大年初一,一家人围坐在客厅,其乐融融。
发压岁钱环节,朋友的婆婆,也就是孩子的奶奶,拿出准备好的红包。
朋友的儿子小乐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满心期待地伸手去接。
可奶奶刚把红包递到小乐手里,就开始念叨起来:“小乐啊,你看看你,期末考试成绩怎么这么差,要不是过年,这压岁钱我都不想给你。你可得好好努力,下学期成绩再上不去,以后压岁钱可就没咯。”
小乐原本兴奋的表情瞬间僵住,拿着红包的手也慢慢垂了下去,低着头不说话。
原本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有些压抑,其他亲戚也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打圆场。
朋友赶忙出来打岔,想缓解一下尴尬,可小乐整个下午都没什么精神,一直闷闷不乐。
这件事看似只是一个小插曲,却引发了我们对压岁钱发放的思考。
总结起来,就是要牢记 “2 数不发,3 事不做”。
1、“2 数不发”。
一是不吉利的数字不要发。
在传统文化中,数字被赋予特殊含义,像 “4”,因谐音 “死”,被视为不吉利。
在发压岁钱这种喜庆场合,为了讨个好彩头,我们应避开这类数字,期望孩子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二是金额相差悬殊的数字不宜发。
不同孩子压岁钱金额差距过大,容易让孩子心生落差,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影响家庭氛围。
2、 “3 事不做”。
首先,不要用压岁钱奖惩孩子。
有些父母或长辈,习惯把压岁钱当奖惩工具,孩子表现好就多给,犯错就少给,这会让压岁钱失去祝福本意,扭曲孩子对它的认知。
其次,给压岁钱时不要唠叨数落孩子。
过年本是欢乐时刻,此时唠叨孩子学习、生活习惯等问题,会让孩子倍感压力,破坏节日的愉悦氛围。
最后,不要在给压岁钱时搞攀比。
有些父母爱在亲戚间比较自家给孩子的压岁钱数额,这不仅让孩子卷入攀比,还易引发矛盾,破坏节日的温馨。
写在结尾:
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
压岁钱虽小,却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浓的亲情。
发放压岁钱时,若能尊重传统,留意这些细节,不仅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还能让家庭氛围更加和睦。
新的一年,愿每个家庭都能借压岁钱传递温暖亲情,让孩子们在爱与祝福中茁壮成长。
希望大家都能欢欢喜喜过大年,让这一传统习俗在温馨与欢乐中代代延续,成为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回忆。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