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小的时候,大家都是亲兄弟姐妹,很有感情。长大之后,大家也就各奔东西,很少往来了,哪怕依旧生活在同一片村域,也都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长大之前,跟长大之后相比,为什么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呢?
原因在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都有了生活的重心。小的时候,单身一人,没啥生活重心。长大之后,结婚生子,家庭就成为了生活的重心。
有家庭需要操劳,有妻儿老小需要照顾,又有谁会把心思,放在家庭之外的人身上呢?
对于有家庭的成年人而言,小家庭之外的人,都属于外人。哪怕是亲兄弟姐妹,也都不例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终究渐行渐远。
02
有了家庭之后,感情重心会发生转移。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二选一的情况下,人们究竟是选择亲生父母,还是选择亲生子女?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己的亲生子女。父母,被他们放在了第二位。
这就涉及到一种人性:只珍视自己生养的后代,而不太珍视生养自己的上一代。自己生的,始终比生自己的,要更亲。
试想,在父母和亲生子女之间,人们都会选择亲生子女,父母成为了第二位,又何谈是关系疏了一层的兄弟姐妹呢?
这里边涉及到两种关系,主动的亲缘关系,跟被动的亲缘关系。
自己的亲生子女,属于主动的亲缘关系。父母、长辈,以及兄弟姐妹,这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属于被动的亲缘关系。
成家立业之前,人们没有主动的亲缘关系,所以会重视被动的亲缘关系。成家立业之后,人们有了主动的亲缘关系,就会逐渐忽视被动的亲缘关系。
03
成家立业后,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往来,关系会变得淡薄。
这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年代,工作要么996,要么007,压力特别大,生活特别紧张,人们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下班回到家,还要操心家里边的一大堆琐事,比如处理婚姻的琐事,处理孩子的琐事,处理家庭事务的琐事等等。
处理完这些事儿,也都需要休息了。早上一起来,又要继续上班......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现代人“繁忙单调”的婚后生活。
没有任何空闲的时间,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那如何处理跟其他人,比如说兄弟姐妹的关系呢?
没时间维系,也没有时间往来。不仅自己如此,就连别人也是如此。大家都没有时间,那关系也就渐行渐远了。
一只手掌,始终是拍不响的。你有空,而别人没空,无法联系;别人有空,而你没空,也无法联系;你没空,别人也没空,更加无法联系。
04
父母走后,亲兄弟姐妹会成为陌生人。
如果说成家立业之后,是关系的转折点,那父母离开之后,就有可能是关系的冰点。
逢年过节,人们为什么不远千里,返乡回家过年?主要目的,就是在放假的时间,跟老家的父母团聚。顺带跟亲兄弟姐妹团聚。
如果有一天,老家的父母离开了,人们基本上也就不会回到老家了。因为老家已经没有自己在乎、挂念的亲人了。
不仅自己是这样想的,就连兄弟姐妹也是这样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成为了历史记忆,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开启了新的生活,自然就沦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熟悉,是因为大家还有一定的血亲关系;陌生,是因为大家已经各走各路,到了不懂的地方生活,不再是以前的模样了。
父母就像是老家关系的一座桥梁。有这座桥梁在,老家的关系就不会彻底断绝。随着这座桥梁消失,老家的关系也就彻底断绝了。
05
写到最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长久的,而是短暂的,会因为现实的状况,而发生改变。
成家立业之后,大家都有了家庭、婚姻、子女要照顾,也要劳心劳力去工作,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顾及家庭之外的人与事儿了。
父母离开之后,大家已经没有回老家过节的需求和动力了,都把老家当成了历史记忆,逐渐远离老家,各自回到扎根的城市,各过各的日子。
也许,并不是亲缘关系太脆弱,而是生活的现实,重心的改变,圈子的更替,家庭的压力,让一段关系从浓厚,慢慢地转向淡薄。
好比春夏秋冬,总有春天万物萌芽的时候,总有夏天草木旺盛的时候,总有秋天凋零萧瑟的时候,也总有冬天冰封寂灭的时候。
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