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拥有5000年良渚文明历史的江南名城,以其独特的古典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
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美景如画;灵隐寺内宁静祥和,禅意满满;河坊街则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杭州这座城市非凡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些令人沉醉的景象也吸引到了德国摄影师,他也踏上了杭州的土地,用他的镜头捕捉并记录下了一系列珍贵而罕见的历史画面。
杭州一直是个山水环绕、景色特别美的地方,而西湖就像是杭州的一颗明珠,从古到今都吸引着很多文人雅士来写诗赞美。
这张照片拍的是西湖十景里的“三潭映月”,就是三座大概两三米高的小塔,它们最早是宋代建的,后来明代又重新修了一下,清澈的湖水配上这些古老的小塔,整个画面特别有古代那种优雅的感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西湖的美景,也表达了人们对杭州的无限向往。
西湖的断桥,在那时候的镜头下显得尤为荒凉孤寂,远山朦胧隐现,桥面被杂草覆盖,透出一种荒凉且孤寂的气息,尽管这样看上去荒凉且破旧,但是仍有一丝古味。
断桥作为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场所,然而,在1907年的镜头下,断桥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就在西湖的湖水上,这时候刚好有一艘小船悠悠划过,船头上,站着一位年轻的船夫,他手里握着篙稳稳地站着,在船舱里面,坐着两位悠闲的游客。
顺着船望去,可以看到对岸的茶楼和酒楼,它们都紧挨着河流建造,周围还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给遮掩着,若隐若现,特别有意境。
西湖旁边的一大片的荷花池,长得特别旺盛,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荷叶,看着就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再加上那儿有几座凉亭点缀其间,整个景色看起来特别和谐,也特别美,要是你有空儿,坐在凉亭里头,悠悠地欣赏这番美景,那可真是个挺不错的选择呢。
杭州有个清朝的皇家藏书楼,叫文澜阁,以前这个楼里藏着一套《四库全书》。不过,在太平天国那时候,书被烧掉了一部分。
但后来,老百姓们凑钱,把书重新抄了一遍又一遍,基本上把书给补全了,现在,这些珍贵的书就藏在浙江省图书馆里。
杭州有个地方叫烟霞三洞,也叫石屋洞,它坐落在南高峰脚下的烟霞岭,这里有三个洞,特别有名,在虎跑附近的路边,以前还有口井,井上有四个眼儿,大家都叫它四眼井,井的两边,桂花树特别多,形成了一片林子。
这些洞又高又大,洞顶像屋顶一样,洞壁上原来雕刻着五百罗汉的石像,不过可惜现在已经毁了,在主洞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洞,人们叫它“石别院”。再往后走,洞的形状上面宽下面窄,就像一个浮在水上的螺蛳,所以取名叫“沧海浮螺”。
杭州葛岭的雪景特别迷人,背景中那座高高的保俶塔格外显眼,保俶塔可是个老古董了,从吴越时期就开始建,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总共修了六次呢。
那场雪景美得就像是在海边看雪一样,再加上背后那些古老的建筑,真是让人看了心里头美滋滋的,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但那股子古老的味道,真的是让人陶醉。
这张照片是在钱塘江边的沙滩上照的,拍的是六和塔,这个塔是在北宋开宝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建的,那时候的吴越王钱弘俶,听了延寿和赞宁两位和尚的话,说建个九层的塔能镇住钱塘江的大潮。
他就照着佛教里讲的“六和敬”的意思,造了这个塔,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六和塔,另外呢,因为天、地加上东、南、西、北四方,一共是六个方向,所以也有人叫它六合塔。
在杭州城里,有这么一座建筑,它还保留着古老的风貌,满满的都是历史的味道,这座古建筑被树木环绕着,显得更加有生气了,看上去特别的古典雅致,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情和韵味。
这张照片是在宝石山脚下拍的,山腰那儿不光有咱们中国传统的老房子,还有几栋挺显眼的西式小别墅,再往山顶上看,保俶塔直直地立着,可高了,塔的两边,也还有两栋西洋建筑,看上去还挺融合。
这张照片是在净慈寺里拍的雷峰塔,雷峰塔立在夕照山上,净慈寺是五代时期公元954年那会儿,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为了永明禅师建的,一开始叫永明禅院。
后来到了南宋,它就被改名为净慈寺了,这寺里有个大钟,经常响,所以“南屏晚钟”就成了西湖十景里的一个了。
杭州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初筑城墙、南宋时期扩建城墙、明清时期加固城墙。历经1000余年的修筑,杭州城墙的周长达到了12公里,设有10座城门,它们沿着内环线井然有序地分布着。
到了1927年,为了消除城区与西湖之间的障碍,杭州城墙与城门开始被拆除,现如今,除了重新修复的凤山水门与庆春门之外,其余的城门仅余下石碑及一曲流传于当地的民谣。
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当年杭州城门的繁华景象:“文武(武林)署前鱼贩集,艮山(坝子)闸边丝篮提,凤山(正阳)关外马蹄疾。螺蛳(清泰)门外挑盐担,草桥(望江)门外载菜篮。候潮门旁摆酒坛,清波门外挑柴担,涌金门畔荡轻舟,钱塘门外提香篮,太平(庆春)门边载粪担。”
除了自然风光外,摄影师还记录了杭州的古迹和宗教建筑,西湖圣因寺的佛塔看着非常的庄重,让人不禁感到肃穆,整体的造型古朴,充满了年代的韵味。
灵隐寺的佛塔周围还是一片荒地,也能看出来没有什么游客,虽然周围绿草环绕,但是树木却都是枯木,这些古迹见证了杭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这些画面就像是在讲述着杭州长达千年的往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受感动。
灵隐寺庭院内的经幢,苏轼在杭州期间,灵隐寺是他常来之地,曾写下:“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的诗句
在当时摄影师的镜头下,还有一座古迹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位于栖霞岭的岳飞墓,岳飞墓始建于1221年,历经八百余载沧桑,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这座古墓不仅是岳飞的安息之地,更是后人敬仰英雄、缅怀先烈的圣地,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
他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和悲剧,绍兴十一年(1142年),岳飞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他的遗体被狱卒隗顺背负出临安城,葬之于北山。
直到宋孝宗即位后,才四处搜寻下落,重新启棺以礼改葬,此后历代均对岳飞墓进行了重修和保护。
在当时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墓前的石翁仲和石兽栩栩如生;秦桧和王氏的跪像则让人不禁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这些雕塑不仅是对岳飞英雄事迹的颂扬,更是对秦桧等人奸佞行径的鞭挞。
岳王庙里有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意思是说:这里的青山以埋葬有岳飞的遗骨而感到庆幸,而秦桧夫妇像被所有人唾骂,铸造他们所用的白铁是何等地无辜。
杭州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它的自然风光和古迹建筑,还有一些照片捕捉到了杭州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城内的住宅尽显江南古韵;白墙黑瓦、青石铺就的小径无一不透露着江南水乡的古典韵味。
御街店铺的牌匾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杭城的繁华富庶和商业的繁荣,这些店铺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促进了杭州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907年的杭州,在德国摄影师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光和古迹建筑上,更体现在当时杭州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中。
这些宝贵的历史影像不仅展现了1907年杭州的独特风貌和迷人气质,还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洞察和体会到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当我们再次漫步在杭州的街头巷尾时,不妨回想一下当初那个空旷但仍然风景宜人的西湖和那个完好无损的岳飞墓,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