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定都北京犹豫不决,一党内高人破除疑虑,一锤定音!

亦唐历史故事集 2023-12-10 02:34:00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2月,河北西柏坡的一处窑洞之内。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主席正一筹莫展,不停地抽着香烟。

作为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数万万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中曾经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靠着他的睿智与沉着渡过了难关。能够让毛主席急的直抽烟的难事,在其一生之中也没有几件。

可面临新中国首都选址这个问题时,主席却最终还是陷入了困境之中。

北平、南京、长沙、西安、武汉、哈尔滨……等等城市都有着成为首都的潜力,其中主席最为中意的六朝古都北平却被古人认为问题多多,使得主席有所犹豫。

而一位高人的指点,最终使得主席最终下定决心,最终定都北京。

主席为何对定都北京犹豫不决?这位指点毛主席的高人又究竟是谁呢?

点个关注,一起了解新中国定都的背后故事。

六朝古都

中国作为上下传承五千年的唯一国家,在历史之上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制或封建王朝。而随着而产生的便是许许多多的国家首都。仅以殷商作为计算的开始,便能够得到安阳、西安、洛阳、商丘、北京……等等。其中最为距离新中国最近的几个时代,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北洋政府时期也是以北京作为首都,后来在蒋介石掌权之后,才将首都迁移到了南京。

而且在主席做出定都决定之前,北平城刚刚和平解放,城市内的一切建设都非常完备,不需要再大规模的进行建设。

所以,在毛主席与党中央诸多干部的心中,定都的首选自然是北京城。

但北京城,作为元明清三代首都,却也有着自身的弊端。而清代一位名为顾祖禹的地理学家,更是曾经在自己的书中指出:建都北京有着非常大的坏处!

这位顾祖禹,祖上便有一位名为顾野王的地理大师,曾经撰写出地理名书《舆地志》。其人继承先祖志向,从小就投入到地理研究之中。在参考二十四史以及数百种地方志和相关文献,并且亲自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这位顾祖禹写就了一部近300万字的地理书籍《读史方舆纪要》。其中对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也都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对于设立某些特殊城市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对于建都一事,也有着清晰可查的记载。顾祖禹认为如果在中国建立首都,首选的地区还是关中,也就是西安附近地区。第二选择便是河南洛阳,再往下一个选择才是古称燕京的北京城。

而顾祖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在此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在他看来,虽然北京城位于华北的要冲之地,但是距离北方地区的敌人太过接近,很容易为中国招来危险。一旦敌人突破我国的北部边疆防御,便能够轻易的一路突袭至北京城下。

说到到里,也许有人便会感到好奇,这样明显的问题,难道元明清三代人都没看到吗?这三代不也顺利度过了那么多年吗?

抛却元朝这个稍显特殊的例子,仅以明清两代来看,定都北京确实有着他们的理由。明朝时期,其北方始终存在着一股实力颇为强大的游牧民族。而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将都城建立在接近边疆地区,能够有效的遏制当地游牧民族的发展,团结边境地区群众。

并且将首都设立在临近边疆地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边疆地区军人数量,不必在边疆设立规模庞大的军队。

而清朝定居北京,则是以游牧民族定鼎中原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通过定都北京,满清贵族向天下人证明了其中原王朝的正统性,同时相较于东北也能够更好的掌控南方地区,对反对清朝统治的南方势力进行弹压。

此外,定都北京,对于满清贵族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与自身发家的东北距离较近。如果实在无法在中原地区立足,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作为统治者的满族完全可以再退回白山黑水之间,将自己的力量延续下来。

但定都北京的明清两朝,都曾经遭遇过敌军突破防线,最终包围北京城的尴尬处境。其中明英宗时期的北京之围与清朝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北京无险可守,没有战略防守空间的一个大漏洞。

相较于问题多多的北京,作为候选的其他城市又有怎样的优缺点呢?

犹豫不定

毛主席为定都犹豫不决,北京城有自身优势却也问题多多。那么作为候选的其他数个城市又有怎样的入选理由和不足之处呢?

在这些候选城市中呼声较高的便是南京、武汉、哈尔滨、洛阳与西安。作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有着不错的竞争优势。作为文化底蕴同样悠久的数朝古都,南京与北平有着不一样的历史风味。而其能够成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所在地,自然也有着充足的理由。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看来,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加之临近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其经济实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带动。

而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哈尔滨,曾经也一度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在和平解放北平之前,毛主席曾经有过定都哈尔滨的打算。哈尔滨在历史之上,相较于其他几个候选城市自然是“捉襟见肘、不值一提”。

但其在近代中国而言,地位却十分之高。作为曾经满洲国的重要城市,哈尔滨的工业基础体系非常完整,较之全国各地都处于优势地位。加之临近苏联,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得苏联方面援助,更快速的建设祖国的经济。

因此在东野部队掌控哈尔滨后,毛主席特意将其设立为“特别市”,为未来升级为国家首都做准备。但随着解放战争进行速度的加快,全国各地的国民党军迅速败退,全国各地得到解放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彼时,再将首都定于哈尔滨则显得有些不合适了。作为定鼎中原,掌控全国的新中国,将首都设于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显得有些不太匹配。

于是哈尔滨也就从热门候选成为了最不可能的候选城市之一。

剩下的候选项中还有武汉、西安、洛阳这三座城市。作为十省通衢,武汉确实是个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而且其所在的湖北省,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我国的中心。以我国目前的版图来看,绝大多数省市与其之间的连接都不超过两个省。

这样一个位于全国正中心的省份的核心城市确实在地理位置上占有一定优势。且武汉跨越长江,不仅能够拥有水路交通还能够借此发展经济,保证作为首都的经济水平。

但武汉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弱项,其文化底蕴比之此前的大多候选城市而言,都处于绝对劣势。仅以战略防守的角度来讲,四通八达的武汉危险系数太高,很容易遭到四面八方敌人的攻击,陷入包围之中。

而西安、洛阳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两大古都,其历史文化底蕴是最为深厚的。尤其是西安,更是不少中国人心中,最佳的定都之地。历史底蕴,看似是个不太重要的因素,但却深刻影响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理,即便是毛主席也对文化底蕴十分看重,这关乎着中国群众对首都的认可程度,对我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

但西安、洛阳两地的辉煌也已经是数个王朝之前了。在近代以来,西安与洛阳相对于上述几个城市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水平都要落后许多,如果新中国选择在这两地定都,将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资金,对首都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建设。这对刚成立的国家而言,是个不小的负担。

高人相助

毛主席为新中国定都一事犹豫不决,各大候选城市俱有优劣。面对困境一位“高人”出手,为主席指点,最终定都北京。他究竟是谁呢?

在主席正在为几大候选城市而发愁之时,一位神秘人物走进了主席的窑洞内。主席看见来人大喜,随即邀请他落座就新中国定都一事,谈谈自己的意见。

王稼祥

这位毛主席的神秘来客,正是曾经与毛主席、周总理齐名的中共“三驾马车”之一的王稼祥同志。彼时,王稼祥正担任中共委员以及城市工作部长职务,对城市工作发言是再合适不过了。

王稼祥在认真思考之后,就各个城市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王稼祥看来,南京是首先应该排除的城市。虽然南京历史文化悠久,又临近上海,但却有着一个新时代城市的重大弊病——太靠近海洋了。

南京作为与上海比邻而居的两座城市,距离海洋的距离确实太近。在王稼祥看来,在未来海军技术将会飞速发展,太过靠近海边,将更大可能的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之中。

加之南京虽然是六朝古都,但从来没有出过一个“长命”的朝代。新中国虽然是马列主义者建立,但作为中国人希望讨个“好彩头”,是所有人都不能免俗的。

至于西安、洛阳等地虽然还有着古都的名头,但是早在唐朝之后,便已经失去了成为首都的可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中心的转移,关中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名中,开始逐渐下落。虽说不至于成为穷乡僻壤之地,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新中国的首都,关中地区的竞争力确实太小。

而对于哈尔滨、武汉两个城市,王稼祥的意见与主席基本一致,认为其弊端是要比优点更为明显的。而在王稼祥看来,最适合设立为新中国首都的正是刚刚解放的北平。

在他看来,北平城地处华东的重要咽喉,镇守着东北与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通道。定都于此,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中原及东北地区。如果不定都北平,对于东北的管理,势必因为距离遥远而鞭长莫及。

而相较于明朝而言,新中国的北部只有蒙古与苏联,在短时间内,两国都不会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冲突,因此我党定都北平的战略危险更小。加之新中国军队的建设,北京地区的防守拱卫工作,较之清朝十分到位,存在的风险也就更小。

而北平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获得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一致认可,在全国各地的百姓心中具有很强的声势。这一点无论是王稼祥还是其他党派的有识之士都有清晰的认识。

例如国民党元老巨头之一的谭延闿,对于国民政府的定都问题便曾与蒋介石有过分歧。在其看来,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有着一些弊病,但其能够获得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弊病的。除了北京本身身处的交通枢纽位置之外,便是其在民众心中空前的声望。

而再往前追溯,曾经担任北洋政府云南都督的蔡锷,对于建都北京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在蔡锷看来,建都北京便可以掌控中国南北之交通。而北京作为临近外国之地,有也能够更好的与俄国、日本等国家相互交流沟通。

总之,无论是我党的高级干部还是国民党、北洋军阀对于建都北京都是持支持态度的。能够在本身拥有多种不利条件的情况下依旧获得如此多高人的青睐,北京拥有的优点自然不必多说。

在王稼祥的一番解释之下,毛主席也对定都一事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1949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内人头攒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如期召开。在会议之上,全国各地的政协代表们讨论通过了大量建设新中国的有关条款。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由毛主席思考再三做出的决定:新中国定都北平,同时将北平改称北京!

新中国的首都,中国人民的希望之城,就此诞生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8

亦唐历史故事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