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都督府是个什么建制?波斯远在西亚,怎么会并入中国版图?

云飞四海 2024-08-18 17:19:17

公元661年,唐朝境内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波斯使团。他们带来了沉重的消息:波斯国王被杀,王子卑路斯逃亡,国家已陷入灭亡的边缘。面对这样的困境,波斯使者恳请唐朝出兵,协助他们打败阿拉伯人,重建国家。这不是波斯人第一次向唐朝发出求援的信号,但此次,唐朝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最终宣布建立波斯都督府。

一、阿拉伯人的征服与波斯的衰落

波斯与阿拉伯的恩怨,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迅速崛起,并发起了对周边地区的征服运动。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成为阿拉伯人征服的重要目标。

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在位时,波斯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力日衰。阿拉伯人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卡迪西亚战役和尼哈旺德战役的惨败,更是让波斯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伊嗣俟被杀后,其子卑路斯在呼罗珊地区继续抵抗,但已无力回天。

二、波斯与唐朝的交涉

在波斯面临灭顶之灾时,他们向远方的唐朝伸出了援手。伊嗣俟三世在位期间,就曾两次派遣使者前往唐朝求援。然而,唐朝的回应却十分冷淡,甚至对使者的到来都只有简要的记述,对于波斯的具体诉求则鲜有提及。

卑路斯时期,波斯再次向唐朝求援。第一次是在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当时木鹿城正遭受阿拉伯人的围攻。然而,唐朝以“路途遥远”为由拒绝了援助请求。卑路斯只能逃往吐火罗地区,在吐火罗叶护的保护下暂时安身。

公元661年,卑路斯再次向唐朝发出求援信号。这一次,唐朝终于有所行动,宣布建立波斯都督府。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在此时转变态度呢?

三、唐朝态度的转变

唐朝对波斯求援态度的转变,与唐朝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伊嗣俟第一次求援时,唐朝正在对西域高昌国用兵,西部边境尚未平定,西域诸国尚未归附,西突厥势力仍在,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有限,不具备出兵波斯的能力。

伊嗣俟第二次求援时,唐朝正同高句丽开战,军事重心位于东北和漠北,西域的优先级更低,更远的波斯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此外,唐朝内部也不稳定,刚刚经历了唐高宗废王立武的风波,以及房遗爱谋反案和农民起义等事件,无暇顾及外部事务。

卑路斯第一次求援时,唐朝正处于与阿拉伯建立联系初期,对阿拉伯人的迅猛扩张和军事威胁了解有限,因此拒绝了援助请求。然而,随着阿拉伯人在中亚的扩张和唐朝对西域掌控力度的提升,唐朝开始意识到阿拉伯将是自己在中亚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在卑路斯第二次求援时,唐朝终于决定伸出援手,设立波斯都督府以支持萨珊复国势力。

四、波斯都督府的设立与影响

唐高宗命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作为特使前往西域,册封包括萨珊残部在内的阿姆河流域国家共16国为都督府或州。波斯被设置为波斯都督府,治所位于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卑路斯被册封为都督。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困境中的卑路斯的政治庇护,也是唐朝在中亚拓展政治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波斯都督府的设立和卑路斯的册封标志着唐朝与阿拉伯在中亚的利益根本对立。双方大致以阿姆河为界形成了对峙状态:阿姆河以南至呼罗珊为阿拉伯势力范围;阿姆河以北及阿富汗群山则被安西大都护控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对波斯的支持主要以政治庇护为主而非军事行动。卑路斯与诸国在面对阿拉伯的进攻时仍需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吐火罗道与下属16都督府的设置虽然有助于将阿姆河流域与阿富汗山区的国家整合在一起形成政治、军事同盟共同抗击阿拉伯人但其实际效果却有待商榷。

五、波斯人复国愿望的落空

尽管唐朝设立了波斯都督府并册封了卑路斯为波斯王以示支持但波斯人恢复旧国的愿望却最终落空。这主要是由于波斯萨珊王朝已经彻底衰落且面临阿拉伯人的强大压力;同时唐朝的支持也主要以政治手段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此外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宗教信仰差异也使得波斯复国之路困难重重。

六、总结

波斯都督府的设立是唐朝与波斯短暂联盟的象征,反映了唐朝在中亚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和对阿拉伯扩张势力的防范。然而,这一联盟并未能挽救波斯萨珊王朝的覆灭,也未能实现波斯人的复国愿望。波斯都督府的存在时间不长,随着阿拉伯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和唐朝内部政治的变化,其影响力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1 阅读:212

云飞四海

简介:写好的文章,推荐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