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得新鸭绿江大桥吗?
在中朝两国签署协议后,中国花22亿,承担了新鸭绿江大桥的全部建设费用。
朝鲜只需要提供负责引桥部分还有部分配套设施。
可谁想到的是,在2014年中国把大桥主体建成后,朝鲜竟然不干了!
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大桥依旧荒废着,引得外网纷纷嘲笑。
那么,为什么朝鲜不继续建设这座桥?这座桥还有开通的可能性吗?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鸭绿江大桥·】——
当初修建新鸭绿江大桥,不仅是为了提高中朝两国的物流交通,同样是也为了加强联系,作为中朝友谊的见证。
可中国在2014年建设完大桥的主体部分后,就该朝鲜就该接手,负责引桥部分了。
但朝鲜的作为,却让人寒心。
只要走到江边往对岸一看,朝鲜那边的引桥区域还是一大片黄乎乎的田地,一点儿动工的迹象都没有,连地基都没开始挖。
不管是《泰晤士报》还是日本的《朝日新闻》,都曾表示:朝鲜的不作为。
还嘲笑中国,几乎全资的大桥,就因为中朝关系的改变,导致开通日期,成了未知数。
这座大桥可以说已经修建到了99%,为何朝鲜就不完成那剩下的1%?
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原因·】——
一方面是朝鲜的行政程序复杂。
一座跨境交通设施要投入使用,得经过好多层的严格审批,不同部门之间还得来回协调。
比如说,从建设方案的审批,到物资调配的许可,再到后面运营管理的安排,每个环节都得一级一级往上报,然后再审核,这个过程又麻烦又费时间,使得大桥开放的进程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还是资金问题。
虽说中国把建设大桥主体的钱出了,但朝鲜还需要自己掏钱去修连接桥的公路、海关,还有检查站这些配套设施。
但朝鲜因为长期被国际制裁,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手里根本没多少钱。
工程进度慢,也没法和中国主桥建设进度同步,自然也无法按时通车。
那这十多年过去了,就算朝鲜磨也该磨出来了,为何还是没有开通呢?
主要还是由于朝鲜的“封闭”吧。
朝鲜一直把 “自主性” 看得特别重要,在边境开放这件事上,他们特别小心严格。
新桥要是通车了,那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物资和人员频繁地进进出出。
这对朝鲜现有的管理办法和安全保障体系来说,压力实在太大了,超出了他们目前能承受的范围。
此外,美国还有它的那些盟友,一直盯着中朝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舆论和外交方面给压力。
朝鲜在外交上,既得靠中国在经济、政治这些方面的支持,又不想因为太依赖中国,在中美之间的复杂关系里失去平衡。
所以在像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这种敏感问题上,朝鲜做决定的时候就特别谨慎,这也间接让大桥通车的时间往后推了。
更何况,也因为美等其他国家的封锁,朝鲜在贸易上受到制裁。
就算这新桥通车了,朝鲜出口的规模也远远达不到预期,根本没办法形成大规模的贸易运输。
这样一来,大桥的经济价值就大打折扣,通车的紧迫性也就没那么高了。
那么,将来朝鲜有可能开通这座新鸭绿江大桥吗?
——【·可能性·】——
朝鲜往后开放新鸭绿江大桥的可能性挺大的。
首先,朝鲜现在经济发展,太需要外界帮衬了。
目前朝鲜九成的对外进出口买卖,都是跟中国做的。新鸭绿江大桥一旦开通,中朝贸易肯定能蹭蹭往上涨。
就拿朝鲜的新义州这些地方来讲,贸易量增加了,就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工作岗位也会变多,像仓库管理、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这些产业都会跟着发展起来。
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开放大桥的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中朝两国的政治友谊那是相当深厚,在经济合作等好多方面,想法都特别一致。
以前,两国在农业、工业上的合作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些年,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新鸭绿江大桥作为连接两国的重要交通设施,不仅能让经济联系更紧密,还能让两国老百姓的感情更好,进一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
国际环境要是变了,也可能推动大桥开放。
要是以后国际上对朝鲜的制裁松了,或者美国跟朝鲜的关系变好了,朝鲜面临的外部压力就会小很多。
这样一来,朝鲜就能更安心地跟外界做经济交流,自然也就更愿意推动大桥通车了。
而且,咱们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提供了特别大的经济合作空间,朝鲜也在这个范围里。
新鸭绿江大桥开通后,朝鲜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里,跟周边国家联系得更紧密,吸引更多国际上的资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在区域经济合作里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再看看朝鲜国内政策的调整。
这几年,朝鲜在经济方面已经开始试着有限度地开放了,比如说设立经济开发区,允许市场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内开展。
要是以后朝鲜国内的经济改革继续深入,边境开放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
到那个时候,新鸭绿江大桥开通,就能帮着朝鲜更顺利地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外面的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提高朝鲜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