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好消息!城乡养老金差距引关注,专家称多给农民涨养老金

历史的说书馆 2025-03-30 21:42:47

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迎来同步上涨,但待遇差距问题愈发凸显。数据显示,全国农民月均养老金仅为240元,而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水平已达3400元,两者差距超过14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即便经过今年20元的上调达到143元,仍无法改变整体待遇偏低的现实,多数农民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仍在200元上下徘徊。

矛盾的核心在于制度设计的双轨运行机制。城乡居民养老金由基础部分和个人账户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完全依赖财政补贴。比如某地农民选择每年缴纳200元、累计缴费15年,个人账户总额仅为3000元,按国家规定的139个月计发,每月只能领取21.6元。

反观职工养老金,其基础部分直接与缴费年限、工资基数挂钩——以北京地区30年工龄、平均工资水平的退休职工为例,仅基础养老金部分就能达到2000元以上,整体待遇通常突破4000元大关。

调整机制差异持续拉大城乡差距。城乡居民养老金每年仅上调基础部分,今年全国最低标准提高到143元,相当于每月增加1.6元;而职工养老金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倾斜调整相结合的模式,去年人均上涨121元。

这种调整方式的悬殊,导致农民和职工养老金差距每年固定扩大约12%。若按现有增速计算,五六年后职工月均养老金很有可能要突破4000元,而城乡居民养老金仍将在300元区间徘徊。

制度结构差异更值得深思。职工养老保险强制实施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运行模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采取自愿参保原则,个人缴费仅占资金池的小部分。这种制度设计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有限,目前全国累计结存仅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量的6.8%,却要覆盖5.48亿参保人群的保障需求。

专家建议的可行性值得探讨。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逐步提升至职工低线水平至少需要两个关键支撑:首先是建立中央财政常态化补贴机制,现行制度中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占比已达83%;其次是完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现有缴费档位亟待提高上限,比如将最高缴费标准从2000元提升至5000元。不过这些调整需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制度可持续发展。

地方实践带来有益启示。浙江已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划分为三个档次,对缴费超过20年的参保者额外加发补贴,这种改革有效提升了参保积极性。但真正解决城乡差距需要顶层设计的突破,应加快研究城乡居民养老金调整与职工养老金增长率的联动机制,比如设定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年度增幅不低于职工养老金涨幅的50%。

技术革新为制度完善创造新契机。全国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参保信息的实时查询,为建立统一待遇调整机制奠定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测算各地财政承受能力,可试点在东中西部选择典型地区,开展不同梯度调整方案的压力测试,寻找可行性最高的推进路径。

当种粮的农民用40年贡献了全国80%的粮食安全供给,却在老了的时候,遭遇养老保障的难题,和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相比,待遇差距高达10多倍。可以说城乡居民养老金长期处于保障线以下,而这直接影响着1.6亿农村老人的生存质量,他们不得不70岁仍下田耕作、摆摊谋生,这显然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养老伦理背道而驰。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半生,养活了14亿人的饭碗,晚年却要面对一两百元的养老金,还不够养活自己的困境。当六七十岁的老农仍在烈日下插秧,七八十岁的菜贩在凌晨四点赶集,这不是生活选择,而是生存所迫。给农民加养老金不是施舍,是还他们一份应得的尊严保障。

实现待遇追平不仅是数字平衡问题,更是重建城乡社会保障契约的破冰之举,唯有尽早消除这种制度性落差,才能真正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石。

信源:

人民网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718419496892842&wfr=spider&for=pc

澎湃新闻

《辽宁人大代表建议提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省人社厅:逐步得到提高》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42688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