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对中国而言,意味着近代的落后、屈辱、割地与赔款,而对不丹来说,这句话的背后却又别有一番苦楚。不丹曾经是清朝的藩属国,首都离我国边境线仅45公里,和我国的关系也很好,但却是亚洲唯一一个没有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究竟什么原因,让不丹在这件事上显得畏手畏脚呢?
不丹的地理位置不丹位置
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北面与中国接壤,南面与印度接壤,总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人口仅有约75万。和北欧那些“小而美”的国家不同,不丹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GDP仅有3200美元,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北欧的十四分之一,由于不丹明确奉行资本主义,因此国际上常常将不丹戏称为“最贫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不丹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因为不丹的地理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不丹地形
不丹大部分国土都分布在顿嘎山脉、汝东山脉、尤多山脉、黑山山脉、朵炯山脉、孔桑炯洞山脉等数条大型山脉上,山地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95%,因此不丹的海拔落差极大,最高可达7400米,交通极不便利。
南部倒是相对平坦一点,但年平均降水量又太多了,往往可达5500毫米,是我国江苏省的五倍以上,这么高的降水量,极易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且由于降水多,不丹的森林覆盖率一度达到了72%,森林火灾频繁。其实不丹的落后,并非是近代的事情,早在一千年前,中国眼中的不丹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历史上的不丹,清朝的藩属国公元七世纪时,吐蕃帝国向外扩张,使原本充当印度迦摩缕波王国边陲的不丹,转而成为了中国吐蕃帝国的边陲,吐蕃对这块地方并不太在意,因为这里又穷又没有战略价值,更多的是作为缓冲区而存在着。成为吐蕃帝国属地后,大量藏人进入不丹,将藏语和藏传佛教也带到了不丹,由此,不丹人转而信仰了藏传佛教,并根据藏语演进出了不丹语。
鼎盛时的吐蕃帝国
这一时期,不丹一直和西藏共同进退,元军来了就转投元朝,明朝建立了就转投明朝,1616年前后,西藏的夏仲·阿旺朗杰喇嘛进入不丹,与格鲁派连续进行了五次战争,基本统一了今天的不丹,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王国,不过这个古不丹王国并非独立王国,当西藏归顺清朝时,不丹也作为西藏的属国成为了清朝的藩属。
大清藩属国
近代不丹的沦落,最终被印度控制近代时,英国一直对西藏虎视眈眈。一方面,西藏是众多河流的上游和发源地,如流经缅甸的独龙江、流经印度、孟加拉国的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等等。1770年前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非常渴望攫取这一大块水源发源地,保护下游殖民地的水源安全。
另一方面,西藏的平均海拔高达4000米,而南亚平原海拔仅有一二百米,英国也怕攫取西藏时把清朝惹急了,清军会居高临下顺着印度河、恒河,从高原冲入平原,将英属印度一波带走,因此英国先打起了西藏藩属的主意。
英属印度
当时清朝驻藏大臣治下主要有三个藩属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三个国家的平均海拔都高达数千米,而且都是北部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恒河平原边缘,是南亚的完美缓冲带。抱着保护印度的动机,英国在1772年入侵了不丹并在1865年强迫不丹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楚拉条约》,割走了不丹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过英国对不丹的土地不感兴趣,但独立后的印度可不一样,印度是真的想吞并不丹,刚独立没几年,就逼着不丹签署了《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明确提出要“好心”指导不丹的外交、控制不丹的经济。
不丹哪里敢有反对的余地,条约签订前的两个月,印度刚入侵了锡金,如果不丹不签,搞不好自己也会被印军入侵,对中国来说,“弱国无外交”指的是弱国在面对列强时,无法取得平等、公正的外交,而对不丹来说,这句话则意味着自己的外交被印度接管,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外交”。
曾经的锡金和不丹
就民意而言,不丹其实是比较亲中的,因为不丹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他们的祖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藏人,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中,不丹也出了不少力,但对不丹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做的极限了,印度控制着他们的石油、货物进口、军队训练和几乎全部的战略物资供应,如果不丹想要“越界”,那么印度就会选择“挥起大棒”,比如2012年时,不丹表示可能会和中国建交,得到消息后,印度不仅撤回了能源补贴,还摆出了可能干预的架势,无奈之下,不丹只能放弃和中国建交。
印度在不丹的驻军
虽然不丹在事实上仍受印度的控制,也没有和我国建交,但我国依然力挺不丹的独立地位,比如在1970年前后,印度曾妄想越过不丹,由自己直接和我国协调中不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被我国断然拒绝。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丹一定能摆脱印度的控制,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摆脱重走锡金老路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