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蕤创作《长短经》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个人学识与志向基础:
- 博学广识:赵蕤自幼聪颖,酷爱读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以及兵书等各类典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使他对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历史事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创作《长短经》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他自认为是纵横家的继承人,对政治外交、行兵打仗、朝堂策略等方面颇有研究,在帝王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 政治志向:赵蕤虽有才华和政治抱负,但身处的时代环境让他难以直接施展。他有着经世济民的理想,希望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理念,《长短经》便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

2. 时代环境的影响:
- 政治稳定但缺乏施展空间:赵蕤出生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这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然而,这种大统一、大团结的和平环境,缺乏战国时期那种大分裂、大动乱、大辩论的政治环境,纵横家的学说和策略在当时难以得到直接的应用。
- 文化繁荣与思想交流:唐代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流、融合。赵蕤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为他创作《长短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他在书中融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各种学说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3. 个人经历与处世态度:
- 隐居生活:赵蕤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多次拒绝了唐玄宗的征召,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隐居的经历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总结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从而将其融入到《长短经》的创作中。
- 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尽管隐居,但赵蕤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他看到了当时政治、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希望通过《长短经》为统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创作不易,求点赞,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