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式迎来“科学城时间”
12月5日
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
在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
拉开帷幕
汇聚国内外高端智力资源
科技、教育以及产业领域各界人士齐聚
共议科技前沿发展趋势
共商创新引领责任使命
本届论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支持单位,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港澳办、深圳市科协、光明区政府、深业集团、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承办。论坛为期2天,将持续至12月6日。
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采取“1+1+7+1”模式,包括1场开幕式、1场全体会议、7场平行论坛、1场参访交流活动。论坛除在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设立主会场外,还在光明科学城现有场馆及香港设立多个平行论坛。
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本届论坛在“光明·筑梦未来”这一永久主题下,将“聚力”“联动”“扬帆”确定为本年度主题,凸显论坛致力聚合各类高端创新资源,联动重点区域和创新高地,加快推动光明科学城高质量建设的宗旨。
开幕式特地设置了重大成果发布环节
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重磅创新政策
持续打造全球前沿科技
和未来产业的“风向标”
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以及与散裂中子源共建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高压中子谱仪等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代表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运行,将有力推动光明科学城重点学科发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展现了光明科学城在科技类重大项目建设上的最新布局。据了解,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核电等产业发展。同时启动建设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将增强深圳市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科学城重点布局建设重大设施、重要机构和重点平台,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硬”条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积极营造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紧密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的“软”环境。5日的重大合作发布仪式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机制》对外发布,展示了深圳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平台合作联动的最新举措。
本届论坛还举行了重大合作签约仪式,光明区人民政府、华南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华南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又布局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将进一步释放科教潜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作为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去年7月获批组建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也在论坛上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积极联合行业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优势力量,着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培育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引领带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深圳市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开放共享平台网上预约。多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也选择在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上向全球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发出共享邀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发力源头创新。
本届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星光熠熠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
科学家和企业家代表
聚焦年度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从传统计算机芯片到量子计算机芯片》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的AI时代,满足AI运行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信息处理,对算力、存储密度、能耗提出新要求,解决之路就是量子计算机。
他同时强调,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原理,其实体如果制造出来将需要庞大的制冷机,通用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占地面积约为四分之一个足球场,无法实现小型化。因此,不必担心笔记本电脑会被量子计算机取代。
“量子‘三明治’的故事会继续下去。”薛其坤表示,基础研究的发现会催生划时代的革命性工业技术,但从基础研究到最后的发明应用,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这在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体现得更加突出。量子信息技术是战略必争领域,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础、应用基础、产业化/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的领域,要统一长期攻关与长期布局发展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围绕“构建支撑服务强平台,赋能医教研产新生态”这一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她介绍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在一体化规划战略指引、学术品牌国际交流、深医专项年度评审、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共享平台机制创新、临床驱动源头创新等方面取得最新进展。
颜宁表示,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建设这一年多时间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科研保障,场地迅速从毛坯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再一次让她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环境方面,颜宁提出,不仅要“筑巢引凤”,还要“为凤驻巢”,通过硬件、软件建设,双管齐下,为科学家营造科研无忧的环境。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在打造全新SMART program(智能化项目)。同时,利用光明科学城的政策优势,构建医教研产新生态,推动形成可持续、高效率、规模化创新药物研发新模式,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在演讲中结合深圳理工大学积极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打造突破围墙的开放式大学的创新实践,重点谈了建设“第四类大学”的探索。
“‘第四类大学’的核心在于从传统的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转向使命驱动、挑战导向的教育科研创新模式。”樊建平表示,在探索实践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路径上,深圳理工大学注重与市场力量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城校共融、开放办学等举措驱动多主体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新”在什么地方?樊建平认为可概括为办学模式新、培养模式新、体制机制新。
开放创新也是“第四类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樊建平在演讲中向深圳各高校发出倡议,率先开放校园围墙,体育场、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都可以参与开放,促进与城市的深度互动与共赢发展。
作为产业界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CAAI/CCF Fellow、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AI大模型在工业界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软件平台,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基础大模型的构建需要顶尖人才和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田奇认为,基础大模型是巨头的竞技场,“百模千态”将以行业模型的形态为主。
目前,AI大模型已经在千行百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以华为云开发的“盘古”大模型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为例,使用AI模型从数据中提取大气演变提速,计算速度较传统数值方法提升1万倍以上,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重要突破。
田奇认为,端边云协同,推动大模型入端,服务千家万户是大模型的未来方向。与此同时,大模型也面临着AI安全、隐私等挑战。他认为加快新知识注入、合成数据、知识挖掘、学习机制创新等是重要的创新方向。
人才竞争是当前大模型研发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田奇建议,要吸引能做出颠覆性技术的顶尖人才,构建帮助人才成长的平台。打造与现有“唯论文”评价体系的不同培养方式,鼓励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失败。以“喂子弹培养神枪手”的方式,培养和识别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论坛所依托的光明科学城
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深圳市集聚大科学装置
构建区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的
重要创新增长极
近年来,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科研院校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其中,鹏城云脑III、超算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融合发展。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加快联调联试,打造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材料基因组装置加快联调联试,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加快建设。
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基本建成,重点布局新工科、新理科、新医科等学科方向。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运行,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加速发展壮大,合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科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光明科学城迅速成为“0-1”的重要策源地。以合成生物产业为例,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充分发挥“以会促产”的功能,与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联动,举办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光明参访交流活动,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光明科学城的科学目标与产业目标实现双轮驱动,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峰会、产业大会、招商盛会。
内容来源:深圳卫视 光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