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水悠悠,周原膴膴,一条河流滋养的千年文脉

醉蓝谈这个旅游 2025-03-11 17:04:33

渭河是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它宛如一位无私的慈母,用其丰沛的水源滋润浇灌着八百里秦川。这片土地因渭河的滋养而富饶肥沃,孕育出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成就了无数的繁华与辉煌。

然而,或许鲜为人知的是,在关中平原的西部,渭河以北的台原上,还隐匿着一条被人们称为“小渭河”的河流,它从北山流出,流淌在周原的沃野上,就像一条绿色丝带,滋养两岸农耕文明,这条河就是湋河,也称作小韦河。

湋河,古称雍水、沮水,今写作韦河,有小韦河、小北河、后河等不同叫法。韦河发源于宝鸡凤翔区西北的老爷岭南麓,是渭河支流漆水河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52 公里。从地图上看,韦河几乎与渭河平行,流经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杨凌区和武功县,于杨凌区与武功县交界处汇入漆水河。流域面积 约2306平方公里。

韦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韦河流域是周人先祖生活的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大雅》中“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里的“沮”指的就是韦水河,“漆”指的是漆水河。

它虽不如渭河那般壮阔浩荡,其流程和水量也不是多么惊人,在众人眼里,甚至只能被归类为小河沟,但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道自然的景观,更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老河流。

雍山出雍水——韦河上游

韦河发源于凤翔县和麟游县交界的老爷岭。老爷岭属于六盘山的支脉千山的余脉,东西走向,由陇县西入千阳,东伸麟游、凤翔、扶风一带,因山顶有老爷庙而得名。最高海拔1678米。

老爷岭山峦纵横,涧溪交错,潺潺溪水在南麓汇集,形成了袁家河、枣子河、西沟河、东沟河、蟠桃河众多河流,而枣子河流长源远,被认为是韦河的正源。

凤翔区老爷岭 来源:网络

枣子河经过柏树沟,韩家坪、马家店流出山口,进入凤翔北原地带,经过张家店、范家镇,沿途又接纳了东干河(纸坊河),七里河、西干河(袁家河)等小支流汇入,在凤翔区城关镇以东三岔河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东风水库。

雍水河

从东风水库往下游人们习惯上把这一段叫做雍水。雍水向东南流去,经小旗务,官帽头,至彪角镇,经过瓦岗寨、洛村,从虢王镇马洛村铁炉组流入岐山县境内。雍水河在凤翔境内长约全长25.4公里。

凤翔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雍山横亘,山涧河流众多,从雍山下流出的诸水便是雍水之源,但多数河流呈季节性特点,夏秋雨后径流较丰,冬春干早无雨少流或断流。

东风水库坝顶

枣子河是雍水河的上游,山谷狭长,常年水流不断。古时候,连接陕西关中与甘肃平凉的雍凉古道,就由此翻越老爷岭到麟游县麻夫站,再经百里镇盘口到泾川,再沿泾河到平凉。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还曾在此部署了一个“三线”大工程,代号”801“,也就是西安阎良航空城的前身。

凤翔区 枣子河

凤翔为周秦发祥之地,古称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二人乘凤凰飞翔而去,故至唐时此地由雍更名为凤翔。

秦人的国都雍城就位于雍水以北,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和凤凰泉水将雍城环围,形成一个天然城防屏障。雍城作为秦国的国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城。

秦雍城遗址 来源 : 网络

凤翔有三宝: 西风酒、 姑娘手、东湖柳、。其中两个都和水有关。凤翔多泉水,县城西郊有一佳泉,名曰凤凰泉,水质颇良,用以酿酒,故而成就西凤佳酿。

北宋时期,苏轼曾担任凤翔府签判,他疏浚原来的饮凤池,又引入城外的泉水注入改成东湖,如今碧绿拂波,成为文人雅集的精神地标。

凤翔 东湖

东风水库修建于1966年,韦河上游唯一一座中型水库,最大水域面积近3000亩,现在东风水库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雍城湖,这里湖光山色,绿草茵茵,景色甚美。

雍水河边的六营村,因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率领的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有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美称。

雍水河流过彪角镇,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在雍地打猎时,猎得一独角兽,是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彪”,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事件,汉武帝还将年号由 “元朔”” 改为 “元狩”。这个地方便被命名为 “彪角”。

彪角镇 雍水河

清流佑周原——韦河中游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位于岐山、扶风一带,这里土壤肥沃,河流萦绕,真是一个好地方,就连苦菜种出来都像糖一样甜。

岐山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岐山的地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山夹一川,二水分三塬”。“二水”就是渭水和韦河,“三原”由北向南分别是北原、七里原,碛雍原。虽然渭河是流经岐山的最大河流,但流程不过6公里。而韦河却从岐山西北斜向东南,曲折蜿蜒。因此,韦河是在岐山流程最长的河流。流长共33.5公里,支流有横水河、砚瓦沟河、孔头沟河等。

韦河中游流经岐山县和扶风县,在黄土台塬上冲刷出深深的沟壑。那蜿蜒曲折的走势,远远望去,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

韦河从七里原和碛雍原中间流过,由于若干年的水流冲刷,大地被切割成深二三十米的河谷地带。这块地方就是三千年前周人迁徙后的定都之地,被称作周原地区,孕育了“制礼作乐”的周文化。

韦河畔的周公庙、凤凰山遗址,至今留存着周人祭祀、筑城的痕迹。西周青铜器窖藏群在韦河流域屡有发现,如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均出土于此,印证了此地作为周代政治核心的地位。

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

横水河是韦河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凤翔老爷岭南麓,经姚家沟水库流出山口,经过横水镇进入岐山县,从县城南缘经过,然后向东南流去,在河交、李家河附近汇入雍水河。《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有专家说,“漆”就是横水,而不是今天的漆水河。岐山县城南的凤鸣湖,就是利用横水河而修建的。

雍水河和横水河汇合后开始叫做韦河,不过查阅地图发现这一段的叫法比较混乱,从凤鸣镇到枣林镇一段叫后河。益店镇到扶风县一段又叫韦河。

岐山县 凤鸣湖

扶风县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西周时期,扶风成为京畿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韦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为周人的繁衍生息和文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韦河在龙蹄村附近进入扶风县境,经过陈马河,转头向南流去,至南窑村又向东,至田家河又转头向东北流,来到扶风老城,接纳了由北而来的七星河,然后转头向东南,接纳了美阳沟的来水,然后向东,绕过马超岭,进入杨凌区。韦河在扶风县境内流长43公里。

七星河又名西沟、畤沟河、凤泉水,发源于乔山南麓西观山,自北向南,在老城东关东南入韦河,全长约 23公里。

《水经·注》中有记载:“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有专家推测,七星河就是岐水。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族居于周原七星河流域。

现代考古发现,七星河两岸,有密集的古人类遗址。这表明七星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热点,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先民。现在修建了依托七星河开发旅游,打造七星小镇,建设湿地公园,成为县城一景。

扶风老城南的韦河河谷中,两根巨龙般的管道横卧山谷,连通两岸,让渭河水穿谷而过,这就是宝鸡峡引渭水总渠的韦水倒虹工程,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称“亚洲之最”。

秦时,扶风曾设美阳县,美阳河源自乔山,古称美山。美阳河畔的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鼎、簋、尊等,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周人的智慧。

扶风周原博物馆 墙盘

而法门寺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及数千件大唐国宝重器,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韦河北岸的伏波村,是东汉大将军马援的故里。2024年4月5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马援墓寻根问祖、交流参访,在马援将军像前行三鞠躬礼。

扶风与杨凌区的交界处,韦河在此绕过马超岭,转了一个近乎180度的大湾。马超岭据传说三国名将马超曾在此屯兵养马,以“山高十万丈,水盘一窝丝”著称。站在马超岭的顶端,可以俯瞰四周的壮丽景色,韦河从西南方向蜿蜒而来,河水在峡谷间流淌,韦河大桥雄跨山谷。

后河肇农耕——韦河下游

韦河离开扶风县,进入杨凌区,这一段,人们习惯上叫后河。

”后“是相对于”前“而言的,杨凌南临渭河,北靠韦河,东有漆水河,渭河在前,小韦河在其身后,故而叫后河也是有道理的。“后”也指君主之妻,其义有生育养育之意。称其为后河,可能有对这段河的最大褒奖和赞美。

杨凌区、武功镇一带古时叫做邰国。这里土壤肥沃,是中华农业的发祥地,四千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在这里教百姓稼穑百谷,弃因擅于耕田种地而被尧帝封为农师,尧年老后,让位给舜,舜帝看到弃在发展农业方面作出的贡献,授予他“后稷”之职、封给他“邰地”。由此,弃便以“后稷”之名带领族人在邰地耕耘。

韦河由五泉镇曹家村流入杨凌区,至乔家底、下北杨村东北角汇入漆水河后进入渭河。这一段河道韦河是杨凌区与武功县 的界河,只有24公里,然后历史人文遗迹丰富。

五泉镇北走数里,便是曹家村,村北临近崖头处有一道观,名曰:背阳观,雄踞于中峰山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河道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形,犹如黄河的乾坤湾。

隋文帝杨坚的泰陵就位于韦河南岸的三畤原上,而有趣的是,他儿子隋炀帝杨广的陵墓就位于韦以北的塬上,两者隔河相望。传说,杨广死后,唐高祖命人为隋炀帝移陵,当隋炀帝的灵柩抬到武功罗家村时,“龙杠”断了,换了“龙杠”再抬绳子又断了,因此只好埋在当地塬上。而当时跟着送葬的人则被安排在当地塬下的韦河东岸守灵,这就是如今的落杨村。

隋炀帝 泰陵

杨凌人把韦河叫“后花园”,沿着韦河修建了凤凰岭公园,卧龙寺、镜照寺、小灵山,都是一处处绝好的修行好去处,,每个景观,都有她鲜为人知的经典故事。

川云关,地处胡家底村南。相传是商朝武将黄飞虎背叛朝歌, 扶周灭纣, 西奔时突破重围的第三关。韦河北岸聂村西边的金仙观,是纪念灵山老母最杰出的三个弟子三霄的道观,三面凤岗怀抱,一面韦水蜿蜒萦绕,景色极佳。建子沟村以南有恩义寺,相传为唐庆善宫遗址,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

在韦河沿岸甚而在整个杨凌,即使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蕴含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美丽传说,真是一村一故事,一沟一传说。

千山巍巍,韦水悠悠,千百年来,韦河静静地流淌着,见证着周边地区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曾经有一段时期,韦水被严重污染,鱼虾绝技、恶臭难闻,经过近年来治理,又清水流淌,花红柳绿,这条河流不仅塑造了千里沃野,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周原文化的深层密码,成为解码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活态标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