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1946年,嘴头镇外,一支部队正沿着公路行军,步伐整齐。
359旅教导员杨润贵举起望远镜观察。低声吩咐旁边的战士:“看仔细点,那是谁的部队?”一旁的人摇摇头,猜测是友军。
杨润贵的眉头皱得更紧:“不对劲,先退回去!”他没有犹豫,这个果断的决定挽救了整个团。
中原突围,危机四伏
1946年6月,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主力突围的决定下达后,各部队开始行动。
359旅作为重要的突围部队,面临巨大的压力,国民党胡宗南部重兵封锁,山地崎岖难行,粮食弹药严重短缺。
旅部会议上,副旅长徐国贤神色凝重。
展开地图,用手指轻轻敲了几下:“必须分散,打游击。集中突围,损失太大。”
两天后,359旅717团接到命令,向秦岭地区转移。
这里树木茂密,道路险峻,是理想的游击战场所,也意味着部队补给困难,追兵更容易埋伏。
徐国贤看着部队远去,叮嘱杨润贵:“守住人,别守死地。能战则战,不能战就跑。”杨润贵一言不发,心里却明白,这次任务非同寻常。
秦岭深处的游击战
进入秦岭后,359旅的处境愈发危险。
大部队已经分散,敌军仍然派出多股部队围追,妄图一举击败,在这样的压力下,杨润贵和717团的战士们频繁转移,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一天黄昏,侦察兵带回消息:一支敌军小部队正在前方山谷驻扎,人数不足百人,装备普通。
杨润贵闻讯,立即召集干部开会,声音沉稳:“这支敌军规模小,是我们袭击的好机会。夜里行动,拿下他们。”
夜色降临,战士们全副武装,猫着腰出发,山风呼啸,脚下的枯叶被压出轻微的沙沙声。
杨润贵走在队伍前方,眼睛始终盯着前方,停下脚步,抬手示意大家原地待命。
“看清敌人的火堆位置。”他低声对身旁的排长说。排长点头,匍匐前进,回来后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简易地图。
杨润贵看完,立即下达命令:“分三路,包抄他们。东边负责切断退路,西边佯攻,正面主攻由我带队。”
行动开始,战士们悄无声息地靠近敌营。
杨润贵一声令下,枪声和呐喊同时响起,敌人猝不及防,有的连枪都没拿稳就被击倒。
不到半小时,战斗结束,缴获了十几条枪、两箱弹药和一些粮食。
“这就是游击战的优势。”杨润贵看着满地的缴获物资,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
秦岭的游击战中,除了敌军的追击,恶劣的环境和物资短缺,更是难以克服的困难,部队多次断粮,战士们不得不靠采摘野果、挖掘野菜果腹。
一次,战士们已经三天没吃上一顿饱饭。
一个年轻的士兵扶着树干喘气,眼神迷茫:“教导员,咱们是不是快撑不下去了?”杨润贵走过来,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饿了?来,我带你挖野菜!”
他弯下腰,用手刨开一片湿润的泥土,摘下几片刚冒出嫩芽的植物递给战士:“吃下去,撑到晚上。等补给到了,咱们再大口吃饭。”
战士咬着野菜,涩得皱起眉头,却没抱怨。
那一晚,部队终于熬过了敌军封锁线,接到了上级送来的补给物资。
战士们举起馒头狼吞虎咽,杨润贵则站在一旁,拿着一块干饼慢慢嚼着,目光扫过每一个战士,语气坚定:“有粮吃,有仗打。咱们的日子会好起来。”
嘴头镇的生死判断
嘴头镇周边,地形开阔,四面环山,几条重要公路交汇于此。
杨润贵率领717团,连续转移了十几天,终于到达这里,部队临时驻扎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战士们三五成群地靠着树干休息。
有人低声议论:“这里这么平坦,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走。”杨润贵没有加入讨论,而是一直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中午时分,一支陌生部队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公路上。
那队人马行军步伐整齐,装备似乎也很齐全,看上去是正规部队,站岗的士兵立刻报告了这一情况。
杨润贵带着几名排长走上山坡,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
这支部队人数不少,旗帜也有些模糊,看不清是哪个部队,一旁的战士已经露出了笑容:“教导员,可能是咱们的援军!”
杨润贵没说话,脸上却没有轻松的神情。
反复调整焦距,观察每一个细节:有些士兵步伐不齐,走路懒散;装备中出现了几个不熟悉的箱子;甚至几名官兵在队伍中低声交谈,似乎对行军毫不在意。
他放下望远镜,语气低沉:“不对劲,绝不能冒险。通知全团,立刻撤回山林深处。”
战士们有些疑惑,没有人质疑杨润贵的命令。
迅速整理装备,借着树林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撤离,一些老兵小声嘀咕:“万一真是友军,咱们就白躲了。”
杨润贵听到后,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们:“宁可绕远路,也不能被敌人打个埋伏。”
撤回山林后,杨润贵立刻派出几名侦察兵,观察那支队伍的动向。
一个小时后,侦察兵带回的消息,让他背后一阵冷汗:“那支部队根本不是友军,他们是伪装的敌军!”
敌军以混淆视听的方式,穿着我军制服,沿着公路行军,实际上在嘴头镇周围,布置了多个火力点,企图伏击红军。
如果717团没有及时撤离,很可能全团被困。
杨润贵看着地图,脸上多了几分沉重,拿起一根树枝,指着嘴头镇的地形图说道:“敌军已经占据了制高点,这里不适合继续停留。”
语气平稳,透露出一丝压抑的怒火:“敌人手段越来越毒,咱们以后必须更谨慎!”
当天晚上,杨润贵召集全团干部开会。
会议在昏暗的山洞中进行,战士们挤在一起听他总结:“今天的险情大家都看到了。敌人现在不仅追得紧,还学会了伪装。以后再遇到陌生部队,哪怕看着再像友军,也必须仔细观察,宁可多走弯路,也不能贸然接触。”
这次险情给全团敲响了警钟,战士们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也对杨润贵的判断能力更加信服。
为了彻底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杨润贵决定主动出击,利用秦岭复杂的地形迷惑敌人。
将部队分成几个小分队,在不同的方向制造痕迹,故意放出烟火和脚印,吸引敌军追踪,而主力部队则隐蔽行动,避开敌军主力,寻找更加安全的转移路线。
“游击战就是要让敌人打空拳。”杨润贵对战士们说道,“打仗不是光靠拼命,还要靠脑子。”他的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每一名战士的心里。
在嘴头镇附近周旋了五天后,717团终于摆脱了敌军的主力围剿。
他们成功穿越秦岭,进入了更加隐蔽的山区,为接下来的游击战赢得了主动权。
杨润贵看着地图,长舒了一口气。他回头对几名干部说道:“这次我们赢了,但要记住,敌人会越来越狡猾,咱们必须更加小心。”
杨润贵的冷静和智慧,挽救了整个717团,也为红军在秦岭地区的,长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游击战的胜利与教训
在嘴头镇躲过危机后,717团继续在秦岭地区开展游击战。
他们频繁转移,敌人始终抓不到部队的确切位置。
一次,敌军侦察机发现了部队的踪迹,炮火迅速覆盖杨润贵所在的山头。
他一边组织隐蔽,一边派出几支小分队分散敌军火力,等敌军发现山头空无一人时,主力部队早已安全转移到另一个山头。
整个游击战中,杨润贵和他的战士们不仅牵制了敌军,还收集了大量的敌情情报,及时送回旅部,为359旅主力争取了宝贵时间。
359旅717团在秦岭的游击战,是中原突围中的一场险中求胜的战斗。
他们的智慧与勇敢,让敌人损兵折将,却始终未能得逞。
这场战斗的胜利,离不开像杨润贵这样冷静睿智的指挥者,也离不开每一位战士的坚持。
人民军队的智慧和力量,在秦岭山脉间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