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中南海,一场宴会上,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意外瞥见了熊向晖。
先是愣住,紧接着惊讶地脱口而出:“老弟,你何时起义的?”
一句话把周围的人逗乐了,周总理却笑着说:“他这是归队了。”
张治中满脸疑惑,熊向晖究竟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让国共两方都对他印象深刻?
1938年,熊向晖从清华大学走了出来,个头不高,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身后是国难当头的大时代,胡宗南的招募名单上忽然多了一个名字:熊向晖。
胡宗南哪里想得到,这个年轻人,是中共埋在他身边的一颗“闲棋冷子”。
熊向晖当时的身份是,“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成员。
这个团体的任务是,协助国民党抗战,很多热血青年都在其中,熊向晖不一样,早在清华时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组织决定派他到国民党内部搞情报,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任务。
熊向晖有文化,懂军事,又能说会道,很快得到了胡宗南的信任,被提拔为机要秘书。
胡宗南是蒋介石的爱将,负责对抗陕甘宁边区的中共中央。
而熊向晖就像一双无形的眼睛,把胡宗南的一举一动,都传回了延安。
1940年,胡宗南策划一次针对延安的突袭,动静不小,熊向晖假装整理文件,把详细的作战计划藏在贴身的口袋里,找了个借口溜到安全的地方,用密码发报给了延安。
几天后,胡宗南的部队扑了个空,延安早已做好准备,蒋介石得知后大发雷霆。
这样的惊险场景数不胜数,熊向晖能获得机密情报,还善于伪装,每次胡宗南开会,熊向晖都低头做笔记,从不多言,平时也规规矩矩,经常和胡宗南家的孩子一起玩。
谁能想到,这个温顺的青年,在关键时刻就是胡宗南的“克星”。
一次,胡宗南发现手下有人泄密,气得拍桌子骂娘,派人彻查,还专门审问了熊向晖,熊向晖丝毫不慌,甚至主动配合,解释得滴水不漏。
胡宗南看他眼神诚恳,觉得自己误会了老实人,可眼前这个得力干将,还真就是共产党的高级特工。
1949年秋天,解放战争的局势,已成定局,国民党风雨飘摇。
熊向晖作为中共的重要情报员,完成了潜伏任务,终于“归队”了,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的一员。
十一月的一天,跟随周总理来到中南海,参加一场特殊的宴会。
这场宴会的主角,是张治中等一批国民党起义的高级将领,这些人中,有些是主动投诚,有些是时势所逼,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到来,都是意义重大。
周总理特意安排了这场宴会,以示欢迎。
当熊向晖随着周总理走进去,国共两党的许多高层人物济济一堂,觥筹交错之间,气氛并不僵硬。
张治中是当天显眼的人物,他是国民党的“和平使者”,与中共有过多次接触,对中共的情报体系并不熟悉。
正当端着酒杯四处寒暄时,眼角瞥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人穿着得体,站在周总理身边,面带微笑,张治中愣了一下,仔细一看,竟然是熊向晖。
立刻放下酒杯,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脸惊讶地喊道:“熊老弟?你什么时候起义的?”
熊向晖笑了笑,还没开口,周总理抢着回答:“张先生,他不是起义,是归队了。”
周总理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张治中更是目瞪口呆,转过头仔细盯着熊向晖,嘴里嘟囔着:“归队”,忽然想起了什么,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张治中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熊向晖的身份。
这位曾经在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居然是中共的情报人员!
忍不住感叹:“蒋介石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比不上共产党,今天我才知道,情报上也差得远啊!”
熊向晖微微一笑,没有多说。
张治中满脸感慨,摇头叹道:“怪不得胡宗南总说,自己身边藏着‘叛徒’,原来是你啊!”
宴会上的人纷纷围了过来,有的惊讶,有的赞叹,一时间熊向晖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
对于熊向晖被称为“一人顶几个师”,不是一句夸张的话,那是他在隐蔽战线上的真实贡献。
在长的潜伏生涯中,熊向晖将大量机密情报,传递给组织,改变了一些战局,挽救了无数生命。
抗日战争期间,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和行动计划,几乎都逃不过熊向晖的眼睛。
表面上是胡宗南信任的机要秘书,背地里却把胡宗南的重要文件,翻得一清二楚。
胡宗南的办公室里,有一份绝密作战地图,上面标明了各部队的分布和任务,每当胡宗南不在办公室时,熊向晖就会利用零碎时间,将地图上的内容,牢牢记在脑子里,趁机发报给延安。
1947年,国共内战进入关键阶段,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调集重兵进攻延安。
这场行动关系到,整个陕甘宁边区的存亡。
熊向晖从密件中,得知胡宗南的作战计划后,第一时间通过秘密渠道,将情报传递到组织。
毛主席和周总理接到情报后,立刻制定了战略方案,指挥部队迅速撤离延安,将敌人引入陕北的山区。
国民党军扑了个空,还损失惨重。
蒋介石怒火中烧,质问胡宗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出卖了我们?”胡宗南满头大汗,却找不到泄密的原因,像这样的情报,熊向晖送出了不计其数。
毛主席听说这些事后,曾评价熊向晖:“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这个评价,是对熊向晖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情报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样的工作,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次,熊向晖的上级联系点暴露,情报员被捕,如果被牵连,自己的身份随时可能暴露。
熊向晖面不改色,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胡宗南身边。
胡宗南还曾安慰他:“熊秘书,这阵子内部有点乱,你别担心,我信得过你。”
这种置身险境,却能游刃有余的本领,也就熊向晖这样的人才能做到。
多年后,胡宗南得知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后,并没有对他进行追责,甚至有人说,胡宗南对熊向晖还颇有几分欣赏,心里明白,自己输得心服口服。
1949年,熊向晖的潜伏生涯画上了句号。
从地下的隐秘战线走到台前,开始了全新的角色转变,不再是那个隐藏身份的情报员,而是成为了一名外交官。
初次以公开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是在英国。
那时,国家外交工作刚刚起步,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还抱有敌意,在英国,熊向晖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棘手的谈判工作。
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西方代表对中国的立场横加指责,言辞激烈。
熊向晖不慌不忙,微笑着用流利的英语回答:“您刚才列举的那些证据,我可以逐条反驳,但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如果您真的想讨论,不如等会儿喝杯茶,我们再慢慢聊。”
他的幽默让会场笑声一片,气氛顿时缓和。
70年代,熊向晖参与了中美建交的重要准备工作,以顾问的身份,出席了多次高层会谈,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提供了重要建议。
尼克松访华期间,熊向晖还多次,陪同周总理接待外国代表,用流畅的英语,介绍中国的政策和文化,得到了广泛好评。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熊向晖也参与了相关的外交工作。
他时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不仅回来了,还会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句话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
外交领域,熊向晖始终低调,从不炫耀自己过去的经历,也不提及自己的功绩。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位从容不迫的外交官,曾是国民党高层中隐秘的“红色特工”。
只有当人们翻阅历史时,才知道,熊向晖是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也是外交舞台上的杰出代表。
晚年的熊向晖曾说过一句话:“潜伏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外交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让我很满足。”
从隐秘的情报战线,到开放的外交舞台,熊向晖无论身处何地,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