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有这么一位皇子,他生得五大三粗,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喘口气都费劲。
谁都没把他当成能征善战的将才,甚至连他的父亲——那位即将颠覆大明江山的燕王朱棣,都被人质疑怎么放心把北平城交给他守。
然而,就是这个怎么看都不像主角的人,硬是在五十万大军的围攻下,守住了北平,让他爹的造反计划没有胎死腹中。
他就是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
朱允炆削藩,朱棣被逼上梁山
一切要从建文帝朱允炆说起。
这位皇帝倒也不是个昏庸之主,上位之后就想着削弱叔叔们的权力,毕竟这些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对皇权是个不小的威胁。
于是,他一上台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削藩,扔到云南的,流放福建的,圈禁大同的,各种手段轮番上阵。
朱棣一开始倒也没打算造反,他本来在北平过得挺滋润,手下有兵,家里有钱,日子过得安稳。
但当他看到一个个兄弟被收拾,尤其是湘王朱柏直接被逼得全家自焚,他就知道,自己再不动手,迟早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于是,他举起了“靖难”的大旗,开始了夺取皇位的征程。
北平守不住,朱棣就完了
朱棣的计划很简单,直接从北平出兵,杀向南京。
但是,他也知道,北平是自己的老巢,一旦这里被攻破,他的造反大业就彻底没戏了。
所以,在出征之前,他必须找个人来守住这座城。
问题是,这个“守城人”选谁呢?手下大将不少,但朱棣偏偏挑了长子朱高炽。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朱高炽从小身体不好,胖得连走路都费劲,更别说上阵杀敌了。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朱高煦勇猛好战,怎么看都更适合这个任务。
但朱棣力排众议,坚持让朱高炽留守北平,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儿子虽然看起来弱,但心思缜密,能扛得住压力。
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没有错。
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建文帝很快意识到,正面硬拼朱棣不是个好主意,因为他派出去的几员大将,包括名将耿炳文,都被朱棣打得灰头土脸。
既然正面打不过,那就来个釜底抽薪,直接派大军偷袭北平。
于是,他派出李景隆统帅五十万大军,直扑北平。
李景隆这个人,家世显赫,出身勋贵,但打仗的本事实在不咋地。
他一听说北平城里只有三万守军,而且主事的还是个“胖子”,顿时信心爆棚,觉得这仗稳了。
可他没想到,这座城,比他想象的难啃得多。
朱高炽的守城之道
自从得知李景隆大军来袭,朱高炽几乎没怎么合过眼。
他白天督促士兵加固城墙,晚上安排人巡逻,确保防御万无一失。
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手段动员城内百姓,让大家明白,一旦北平失守,他们的下场不会好到哪去。
于是,连普通百姓都站上城墙,拿着砖头瓦块准备拼命。
战斗开始后,李景隆的军队一次次冲锋,但北平城的防御堪称滴水不漏。
守军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哪怕兵力悬殊,也始终没有让敌军突破防线。
李景隆一看,强攻不行,那就围困北平,想用断粮的方式逼朱高炽投降。
可惜,他又一次低估了朱高炽。
骚扰战术,李景隆崩溃
朱高炽深知,硬拼肯定拼不过,只能智取。
于是,他派出小股部队,专门搞骚扰战术。
李景隆的军队刚架锅做饭,突然冲出一队骑兵,把锅踢翻;士兵们刚躺下准备休息,北平城里就传来震天的鼓声,让他们整夜不得安宁。
甚至有人在军营外大喊:“你们的粮食快吃完了,赶紧回家吧!”搞得士气一落千丈。
李景隆的士兵被折腾得苦不堪言,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
士气低落,军心动摇,最终,他不得不下令撤退。
北平守住了,朱棣赢了一半
李景隆灰溜溜地退兵,北平保住了,而朱棣也得以继续南下,与朝廷军队展开对抗。
最终,经过四年的战斗,朱棣成功攻入南京,登基称帝,成为明成祖。
而朱高炽,也因为这次守城战的出色表现,确立了自己作为继承人的地位。
有人说,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往往并不是那些看起来最耀眼的人,而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能扛住压力,稳住局面的人。
朱高炽就是这样的人。
他没有父亲朱棣的霸气,也没有弟弟朱高煦的勇猛,但他有耐心,有智慧,关键时刻能稳得住。
北平之战,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历史的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懂得隐忍和布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