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揭开真相:诸葛亮认为刘备伐吴必胜,是高估了曹丕?

雅琴历史 2025-02-18 15:45:45

“刘备伐吴必胜?”

在诸葛亮的眼中,这似乎是个不太需要争辩的问题。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刘备这次行动是个“昏招”,甚至连后世的史书也暗示诸葛亮对此有所异议。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资治通鉴》里的一段记载,似乎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诸葛亮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对这次行动抱有极大的信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三国时期,当时的局势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关羽刚刚兵败,荆州失守,刘备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连自己的生死兄弟也在这场战役中丧命。对于刘备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情感上的重大打击。愤怒的刘备决心向孙权发起报复,准备亲自领兵伐吴。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决定是刘备在情绪失控下做出的。后世的史学家陈寿也曾表示,刘备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个错误。可《资治通鉴》给出了不一样的视角——诸葛亮当时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认为刘备的胜算极大。这与普遍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诸葛亮为何支持伐吴

1. 荆州失守,战略失衡

荆州的失守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荆州是通往北伐曹魏的桥头堡。失去荆州意味着整个隆中对的策略都将陷入被动,甚至直接瓦解。对于诸葛亮而言,放弃荆州无异于放弃了大汉复兴的希望。无论如何,收复荆州都是当务之急。

诸葛亮明白,要想恢复荆州的战略地位,必须要对东吴发动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尽管孙权是盟友,但在这件事上,孙刘联盟的裂痕已经无法弥合。诸葛亮的判断很简单:与其坐等荆州彻底沦陷,不如主动出击,重新掌控局势。

2. 刘备的怒火,无法阻挡

刘备的愤怒是无人能够阻挡的。关羽不仅是刘备的得力干将,还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羽的死,对于刘备不仅是失去了一员大将,更像是失去了家人。诸葛亮深知刘备的情感深厚,也知道此时要劝阻刘备冷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资治通鉴》里提到,诸葛亮认为刘备此时“盛怒而不可阻”,甚至觉得这或许是一次可以扭转局势的机会。诸葛亮并没有一味地劝阻,而是选择顺应刘备的情绪,谋求在此战中找到胜机。他相信,只要能够合理指挥,战胜东吴并非不可能的事。

3. 曹魏的态度,伐吴有机可乘

再者,诸葛亮对曹魏的态度也是他支持伐吴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曹丕刚刚继位,内部还未完全稳固。诸葛亮估计,曹魏短期内不太可能对蜀汉或东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要处理得当,蜀汉和曹魏甚至可以暂时联手,共同对付东吴。

事实上,刘备在发兵前曾向曹丕递出橄榄枝,表示愿意重修旧好。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外交手段,而是诸葛亮和刘备共同考虑后的结果。如果曹魏能与蜀汉形成短暂的默契,那么击败东吴的计划就有了更大可能性。

4. 曹丕的犹豫,错失良机

事情并未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曹丕并没有接受刘备的提议,反而选择了按兵不动。刘备希望通过联手曹魏来共同瓜分东吴的计划,最终落空了。曹丕的犹豫不决,让蜀汉在这次行动中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曹魏内部的谋士刘晔曾建议曹丕趁机出兵攻打东吴,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刘晔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刘备已经发兵伐吴,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已经破裂,曹魏可以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可惜的是,曹丕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反而选择继续观望。

5. 战争失利,刘备的遗憾

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东吴的火攻让蜀军损失惨重,而曹丕的按兵不动也让刘备失去了对东吴形成夹击的机会。这场战争不仅让刘备失去了大量兵力,还让他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创。刘备在战后不久便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诸葛亮的态度却没有变化。他始终认为,刘备的伐吴行动是有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只不过,诸葛亮可能高估了曹丕的战略眼光,低估了东吴的顽强抵抗。战争的失败,并非因为行动本身的错误,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意外。

6. 孙权的胜利,曹魏的后悔

战后,孙权成了最大的赢家。他不仅成功抵御了刘备的进攻,还趁机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曹丕则在战争结束后,才意识到自己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东吴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

当曹丕试图再度对东吴发起进攻时,已经为时已晚。孙权早已稳固了自己的地盘,曹魏的多次进攻都被东吴将领成功击退。最终,曹丕不仅没能削弱东吴的力量,还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加被动的局面。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那些“如果”。如果曹丕当时听从了刘晔的建议,也许东吴早就不复存在;如果刘备能再冷静一些,或许蜀汉可以避免那场惨败。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现实的残酷。

有人说,刘备伐吴其实并没有错,错的是曹丕的犹豫和孙权的背信。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并没有问题,只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变数。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