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6日,第九届全国脐带血大会在成都举行。
大会围绕“精准创新 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全国400余位血液内科、产科、儿童康复科等领域的医护人员和脐带血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向社会发出呼吁:
希望更多的家庭了解脐带血的价值,在生孩子的时候将这份宝贵的资源储存下来。
面向医疗,脐带血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其所在团队的科研进展。
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的李啸扬医生表示,在了解到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后,瑞金医院于2016年起正式将脐带血引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并在临床阶段发现这两类干细胞对于化疗后骨髓的恢复有显著疗效。这意味着脐带血将在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发挥强大作用。
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曹建国医生表示,随着再生医学、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脐带血的应用不再局限于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患有脑瘫和孤独症这些难治愈疾病的患儿身上。
2018年起,深圳市儿童医院已完成30例自体脐带血治疗各种脑损伤,患儿术后状况均得到不同改善。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张丽娜医生则分享了其所在团队对自体脐带血治疗I型糖尿病的研究:临床实验中发现,脐带血参与治疗糖尿病时,可以使糖化蛋白下降,C肽升高,一定程度恢复免疫状态。
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成熟,脐带血将在未来给患儿带来福音。
以血液病为起点,脐带血正凭借其自身的成分优势,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重疾高峰,用医疗的方式诠释了“生命”二字。
自存脐带血,目标是全民健康
一份脐带血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不论是其主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急性白血病,两者加起来年发病率都不到万分之一,再加上淋巴瘤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20年累计发病的确率不到1%,刨去不需要做自体移植的部分,一辈子用到自体脐带血移植的概率也就千分之一左右。
我们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某些人眼中,千分之一的确是极低的概率,然而在需要它的人眼中,千分之一就是“百分之百”。
随着脐带血能量被进一步发掘,我们意识到,脐带血中不仅有“干细胞”一种有效成分,其含有的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不仅能治疗血液性疾病,并且可以在确保机体不出现免疫排斥的基础上,完成免疫重建,这意味着新冠病毒、HIV病毒以及恶性肿瘤病毒领域都出现了崭新的突破方向。
如果感觉这些疾病仍然离生活很遥远,不妨来看这样一则新闻: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一款针对银屑病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
从理论上,脐带血中的干细胞可以安全有效解决银屑病的“发病根源”,从疾病的本质去治疗并攻克银屑病。
简单来说,脐带血的作用范围不再是“难治的不治之症”,而是“困扰普通人的、无生命危险的不治之症”。
2021年8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评审中心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人源性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意味着国家鼓励脐带血领域从业者进行药物申报,更意味着脐带血将在国家的监督管理之下尽可能规避治疗泡沫,更多地治愈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年度脐带血大会中,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胡雅毅医生表示,储存脐带血不光让孩子本人有保障,甚至不光让直系亲属有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家里的老人可能也会用到脐带血。
领域的发展、政策的利好、家族性获益,无一不说明脐带血正朝着守护全面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20年前,我们对脐带血知之甚少;
20年后,国内已有超过16000例患者得到脐带血的助力;
放眼未来20年,也许脐带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委员会带着提高我国脐带科研及临床水平的使命,每年在我国脐血库所在城市轮流举办全国脐带血大会。这既是我国权威性脐带血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普通大众了解、科普、沟通的重要桥梁。
如此大规模的医疗讨论,足以见专家学者对“脐带血”这一生命火种的信心。
可以期待,脐带血成为一种常见药物的一天。在那个时候,普通人也能通过脐带血相关治疗技术更长久、更高质量地享受健康。而珍视脐带血,积极保存脐带血,就是未来那一刻的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