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再遭欧盟重击,关税最高涨至38%,我国连续3天回击

科普大 2024-06-17 10:24:34

欧盟委员会于6月12日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将额外征收17.4%至38.1%的关税,最迟将于7月4日生效。

随后,中国国家发改委连续三天发布三篇文章回击欧盟,从多个角度指出该措施的弊端,外交部发言人也予以回应,指出欧盟的做法实质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不合理、不合规”。

同时,包括奔驰、宝马、大众在内的众多欧洲汽车品牌,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于欧盟委员会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此举将严重损害欧洲车企的利益。

对于内卷严重的中国电动车来说,海外市场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国车企能否安然无恙?欧洲车企为何也反对欧盟加税的决定呢?中国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欧洲车企为何反对?

此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加税措施,源自2023年9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据悉,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均在这次调查中被抽样,依据所谓的调查结果,欧盟对这三者分别征收17.4%、20%、38.1%的关税,而其他的中国车企,比如奇瑞、东风、长城、蔚来、小鹏等等,则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来自中国的美国品牌特斯拉,则不适用这一措施。

但事实是,在欧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其实还是欧美的汽车品牌,特斯拉多年来都是欧洲电动汽车的销售冠军,第二名则是来自上汽的大众品牌,法国雷诺、上汽MG名爵都占据不小的份额,真正中国本土的品牌,实际上销量并不算高。

就拿上汽来说,中资和德资各占50%的股份,欧盟这次加税,上汽加的最多,针对性非常明显,德国车企怎么可能不反对?

其实,上汽生产的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在欧洲卖的不错,和德国车企的大力推广有直接关系,说白了,这是合伙生意,虽然车是在中国生产的,在欧洲卖算作是从中国进口,但赚的钱可是有一半都归德国的股东啊。

同样是由中国生产的特斯拉,却被区别对待,用欧盟的话说,要和特斯拉私下协商,并且明确宣称特斯拉不适用于加税措施,看来还是美国的面子大。

这也难怪,此次全力推动加税措施的人,就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舆论认为,冯德莱恩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至于欧洲会怎样,不在她的考虑之中。

德国大众认为,这一举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远大于带来的潜在利益,有可能会导致贸易冲突升级,这会使欧洲的电动汽车市场雪上加霜,大众呼吁欧盟委员会尽快与中国展开谈判,找到既能维护自由贸易,又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办法。

上汽集团也喊话欧盟委员会,希望能够认真倾听中德两国企业的声音,避免设置电动汽车贸易壁垒,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宝马认为加税是错误的决策,奔驰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将对所有利益相关方都造成消极后果。

尽管来自企业的声音几乎一边倒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短期内加税的措施是肯定会实施的,面对此种情况,中国车企会受到何种影响?

加税对中国车企的影响

实际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的并非欧盟一家,美国将总关税将从27.5%提高到102.5%,土耳其对中国汽车加征40%的额外关税,每辆汽车额外关税最低征收标准为7000美元,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将关税提高到35%,泰国提高到50%。

此外还有印度,一直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70%到100%的关税,如此众多的国家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原因主要有三点。

欧美等国的目的,最明显的是想保护本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近些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太过迅猛,产能大幅提升,在技术不断迭代的同时,又保证了价格低廉,这样的作业欧美实在抄不了,只能通过非贸易手段与中国抗衡。

第二,欧美推行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其背后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什么样的政策能够真正推动本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他们不可能心中没数,贸易保护主义肯定是下下策,为何还要这样做?无外乎是为了打压中国产业链,降低中国影响力。

而对于非欧美国家,例如南美和东盟,加税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倒逼中国车企,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

如果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而且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技术外流,对这些国家发展本国的汽车制造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我国汽车出海已成定局,2023年,随着我国汽车出口成为全球第一,不少车企都在积极推进自己的海外拓展计划,南美、东盟、欧洲等国家的中国汽车工厂都已出现,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并非坏事。

那么,在当地投资建厂所引发的技术外流,会削弱中国车企的竞争力吗?

其实中国车企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塑造全球性顶级品牌,拿下高端汽车市场的全球份额,所以对于海外的工厂,尽可能生产中低端汽车,高端汽车的生产势必要放在国内,这样就可以确保最先进的技术握在中国车企手中,以确保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电动汽车行业的“中国式内卷”,也不是其他国家可以复制的。

中国式内卷让外国害怕

今年春节过后,比亚迪率先降价,新上市的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比之前的冠军版要便宜2万元,起售价仅为7.98万元,“电比油低”成为现实。

随后,长安、哪吒、上汽、五菱等车企纷纷跟进降价,国内新能源车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坦言,2024年将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

正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中国车企要想生存,就必须咬紧牙关进行技术迭代,只有不断取得技术领先优势,才能在惨烈的价格战中取得先手,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所以但凡在中国还有些名气的新能源车企,基本上每年都会推出好多个车型,新的车型上往往都有最新研发出的技术来作为支撑,技术迭代成为各大车企之间的一场竞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取到足够的利润。

中国车企基本上不存在放着新技术不去用的情况,只要有了突破,就会马上投入到量产当中,技术的快速落地带来产品的不断迭代。

熟悉欧洲汽车品牌的朋友应当知道,即便是享誉世界的大品牌,两三年也不会推出一个新车型,哪怕是已经研发出来,也会慢吞吞的去制造,中国一年涌现出的新车型数量,可能就相当于欧洲的几十年,仅此一点,就是外国车企无法复制的。

如此“恶劣”的环境当中,中国车企犹如在一条单行道上狂奔,得到的利润往往大部分都不得不投入到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当中,这种局面在短期内的确会造成行业的一些震荡,甚至不排除有些车企可能会出局,但却带来了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全面崛起与领先。

或许将来各大车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术路线,这种局面才会改变,市场竞争也会趋于一个比较平衡的局面,但目前来说,这场刺激的比赛还在继续。

光有新技术也就罢了,关键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实在便宜,这是因为中国拥有汽车制造的全产业链,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车载系统、自动驾驶,哪怕一个轮胎,一个玻璃,汽车身上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在国内找到生产厂家。

如果再向外衍生,和电动汽车工业发展相关因素,例如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充电所需的充足电力,我国全部都能够保障,这也为汽车工业提供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的先天条件。

2023年,中国国内销售了大约1000万量电动汽车,这些车全部都要充电,如果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电动汽车只能趴在那里。

近期,印度提出要把自己打造成全球电动汽车制造中心,邀请全球企业来印度投资建厂,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对此评论说,印度还远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

包括营商环境、科技水平等等因素不提,单是能源供应这一点,就让印度现在根本无力支撑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至于欧美等国,虽然有深厚的汽车制造积淀,但都不具备完全的产业链,很多环节根本无法降低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中国车企打价格战,会输得很惨。

电动汽车行业的“中国式内卷”应当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经历过之后,行业整体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但这种内卷所造成的质量好、价格低的情况,的确会招致外国的贸易保护措施。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本就不是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主要目的国,所以美国的措施其实对中国影响不大。

欧洲的加税举措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中国车企造成不利影响,但世界很大,中国的海外市场不会因为加税就失去,相反,贸易保护措施对国外车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在同期显现。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事关中国电动汽车,国家发改委连发三文回击欧盟》

央视网:《[中国新闻]媒体焦点:欧盟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引关注》

封面新闻:《车焦点|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惹众怒,多家汽车品牌不约而同强硬发声》

每日经济新闻:《美国宣布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增至100% 专家:不会放缓国内汽车出口节奏》

1 阅读:163

科普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