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散尽家财为抗日筹款15亿元,创建厦门大学,晚年生活俭朴

田畴谈社会 2023-01-04 00:07:09

他散尽家财捐资兴学,去世前将所有遗产无偿捐献给国家,只留下一枚印章。他的一生共创建118所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也是他亲手创办。

在新加坡的纸币上还印有他的画像,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他是谁啦?

他就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不同于其他资本家,他赚来的钱基本都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及支援抗日救国,被毛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成为南洋华侨巨富

陈嘉庚于1874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同安县集美社区(今福建厦门集美区)的侨商家庭,由于家境良好,使得他有幸能够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8岁入村里的南轩私塾就读,学习四书五经,可他却不喜欢这些东西,很厌恶私塾老师的教育方式。

读了几年私塾后无所成,陈嘉庚对父亲经商很感兴趣。1891年,17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南洋投靠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陈嘉庚在其店里当学徒,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察言观色,懂得怎样与人沟通,这为他后来经商奠定了基础。

1893年,陈嘉庚奉母亲之命归国与张氏结婚,不料他做出惊人之举,他将父母给作为结婚用的2000银元拿出来创办一所私塾,名为“惕斋学塾”。这是他第一次捐资助学,此后开启长达67年的捐资兴学之路。

他具有超前意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屈辱,要想振兴祖国,必须助力国民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陈嘉庚立志教育兴国,实业救国,是他今后人生一直追寻的目标。

结完婚后,他又回到新加坡,却发现父亲的米店濒临倒闭,还欠下20万元的巨债。在新加坡,父亲的债务不需要子女来还的,可是陈嘉庚却傻傻坚持“父债子还”,扛下所用的债务。

凭借陈嘉庚敏锐的商业嗅觉,诚毅果敢的精神,短短三年间还清了父亲所欠下的债务,还筹款7000元创办菠萝罐头厂,生意越做越大,经营食品、医疗、运输、橡胶等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名副其实的“橡胶大王”,成为南洋华侨巨商,二十年间积累了上亿元的财富。

倾尽全力、捐资助学

陈嘉庚先生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他成为南洋华侨巨商,在华侨中享有盛名,但在生活上始终低调俭朴。

他看到家乡教育的落后,萌发起捐资办学的想法。当时国民文盲率很低,思想落后,并且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去上学,整天在街上游荡、无所事事,还沾染了一些赌博的习惯,女孩子更不用说了,没有几个能去读书的,这样怎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陈嘉庚忧心忡忡,欲改变这一现状。在1913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及各种职业学校。一整套教育体系,开启现代教育之先河,这些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现在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生上学全部免费,陈嘉庚承担所有的费用,只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陈先生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兴办学校,还在国外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小学、南洋华侨中学,让在国外华侨同胞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那个战乱年代,集美学校是难得的净土。因为有陈嘉庚先生背后鼎力相助,他向当时民国政府申请“集美社区”为和平社区,不受外界干扰,时任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了此事。他与孙中山早年在南洋结识,并在1910年加入了同盟会,还捐献五万元支持孙中山闹革命。

1918年,陈嘉庚先生开始筹建厦门大学,他捐款400万元,这相当于他当年个人全部资产。可以说倾尽全力办学,历时三年,在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建立,开始招生。历经百年,如今的厦门大学已成为国内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但创建厦门大学也是历经坎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厦门大学遭到日军的轰炸,校舍遭到破坏,又加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亏损严重,拿不出这么多钱重建校园,但他咬牙坚持,宁可卖大厦别墅也要建厦大,宁可企业倒闭也要建厦大。

曾经有外国财团想收购他的企业,不过有一条件就是停止办学,这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他说:“宁可企业倒闭,也不接受外国人的投资。”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企业家,还表现在支援抗日救国的道路上。

回国视察访问,支援抗日救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南洋的陈嘉庚听闻后义愤填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正遭受苦难,作为爱国企业家陈嘉庚先生岂能坐视不管?

凭借他的影响力,他发起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日筹赈会,被推选为担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1938年,陈嘉庚还组建南洋华侨总会,为抗日筹款积极奔走,鼓励号召华侨企业家捐款捐物,金额高达上亿元。但在国内有些人甘愿当“汉奸”,敌人未赶出中国与其和谈,即为汉奸。陈嘉庚严厉斥责汪精卫大汉奸的卖国行为,与他割袍断义,只不过汪精卫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最终走上人民的对立面。

国内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开展着,进入关键阶段。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视察团”,回到国内看看抗日的情况,让他看到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同时感慨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他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重庆。1940年3月26日下午四点多,一架“康定”号飞机出现在重庆上空,随后降落在嘉陵江珊瑚坝机场。

蒋介石精心准备的5000多人欢迎团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陈嘉庚等一行人下飞机后,欢迎团的妇女同志捧着鲜花一拥而上,在机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国民党军官各个西装革履、皮鞋擦得铮亮,全然看不出抗日条件的艰苦。

为了给他们接风洗尘,蒋介石专门拔款8万元在指定的场所举行一场宴会,桌上山珍海味、极度奢侈,与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陈嘉庚却满脸不悦,没有胃口吃饭,碍于面子只是迎合了一下。

吃完饭后,陈嘉庚回到寓所不禁感叹:中国的救星在哪里?前方战事吃紧,国民党高层却在这里胡吃海喝,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陈先生吩咐视察团的同志:一切费用自理,不要忘记我们回国的初衷,不是来享受的。

陈嘉庚感到很失望,为国家的前途深感担忧,我还能放心把钱捐给国民党吗?蒋介石似乎意识到陈老先生的不悦,亲自登门拜访致歉,却听到陈老先生要去延安看看。

蒋介石瞬间脸色一沉,满脸不悦,但陈嘉庚坚持要去延安看看。

为了陈先生等人的安全,派专人护送他们去延安,实则监视他。

陈嘉庚等一行人来到延安,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景,机场等候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没有很大的排场,周总理亲自迎接。

周总理带着他去见毛主席,两人相见恨晚,谈论当前局势,并为他接风洗尘。简单的三菜一汤,陈嘉庚吃得津津有味,唯一荤菜是一碗鸡汤,还是邻居大娘特意送过来的。毛主席生活俭朴,住破窑洞,里面设施简陋,这让陈先生感到非常惊讶,作为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吃完饭后,朱老总带他参观了当地军营、村民,跟他讲述红军面临缺医少药、武器装备落后等情况。

虽然条件艰苦,但延安军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一致抗日,相信很快就能赶走日本侵略者。

视察完后,陈先生发出截然不同的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共产党人必胜!

回到南洋后,陈嘉庚给延安的红军送来一批物资,支援抗日前线。他募集巨款,并四处奔走呼号,动员三千多名华侨机工慷慨回国,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重要转机。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被迫逃往印度避难,随身携带着一瓶剧毒氰化钾,随时以身殉国,绝不投降。面对日军的追查,他整日躲躲藏藏,在众多华侨保护之下才得以脱身。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在抗日战争中,陈嘉庚陆续向祖国捐款达到15亿元,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设新中国、发挥余热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试图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发动内战。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退守至台湾,迎来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曾邀请陈老来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国是。1949年10月1日,他应邀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陈老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此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尽自己所能,发挥余热,为新中国建设出一份力,主持修建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为国家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他身缠万贯家财,但晚年生活极其俭朴,每天生活伙食费控制在5角钱,宁可喝粥也要办教育,将自己所有的钱财都用于办教育,教育乃国家之根本,教育不兴,则国之不兴。

1961年8月12日,这位伟大的爱国企业家走完他传奇的一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逝世前,他留下三个遗嘱:第一、希望死后运回集美安葬;

第二、希望能够尽早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回归祖国;

第三、希望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陈老在生命的最后,想的还是祖国与民族的利益。周总理听后表示:一定要实现老人的遗愿。陈嘉庚的葬礼堪比国葬,周总理与朱老总亲自到场吊唁,将遗体移至陈老家乡集美鳌园安葬。

陈老一生跨越多个时期,17岁赴南洋谋生,历经传奇,成为一代巨商。虽身处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当祖国有难时,他倾尽全力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日。

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后世将他这种赤诚报国的精神统称为“嘉庚精神”,斯人已逝,但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嘉庚精神”将在祖国发展新征程中煜煜生辉。

0 阅读:5

田畴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