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最近很崩溃。
她那个从小被夸"别人家孩子"的儿子——西安交大毕业、英语流利、钢琴十级——在入职某名企第七天后,因为被领导批评了一句PPT做得不好,直接辞职回家,从此开启"宅男模式"。
这一宅,就是十年。十年间,王姐试过各种办法:苦口婆心劝他找工作,威逼利诱让他考研,甚至偷偷给他报名心理咨询。但儿子依然雷打不动地窝在房间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偶尔出来泡碗面,活得像个"现代山顶洞人"。
"我花了几百万培养他,结果他连门都不愿意出!"张姐逢人就诉苦,"现在倒好,我养的不是儿子,是尊佛!"蹲族"崛起:高学历废柴的魔幻现实. 王姐的儿子并非个例。如今,一个新兴群体正在都市里悄然壮大——"城市蹲族"。他们大多出身中产家庭,名校毕业,却选择在家"躺平",不工作、不社交、不恋爱,靠着父母的接济度日。比如985毕业的王彬,在求职屡屡碰壁后,直接宣布:"只要不花钱,就没人能逼我上班!"他精打细算,把年开销控制在2万以内,每天靠刷剧、打游戏度日,活得像个"低配版陶渊明"。更魔幻的是,有些孩子甚至早早看透人生,直接"摆烂"。
一位心理医生分享过一个案例:某对复旦教授夫妇的14岁儿子,几次试图自杀。问他原因,男孩淡定回答:"我爸妈都是教授,还不是天天吵架?我以后上班也是被社会毒打,不如现在就死,省得折腾。医生听完,竟无言以对。"童年富裕症":为什么越宠的孩子,越容易废?这些孩子,其实患上了一种现代病——"童年富裕症"。
他们从小要什么有什么,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父母拼命给他们报班、买书、送留学,结果他们反而觉得:"反正你们什么都安排好了,我努力干嘛?就像养在鱼缸里的金鱼,每天有人投喂,它就不会自己去觅食。反观那些寒门学子,比如全奖直博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时鑫,从小在四川凉山干农活、照顾瘫痪的奶奶,每天骑十几公里山路去上学,却硬是靠着拼命读书改变了命运。
还有744分考上清华的庞众望,父亲精神疾病,母亲瘫痪,他一边捡废品赚钱,一边苦读,最终逆天改命。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更拼?因为他们知道,不努力,就真的没出路。如何拯救"摆烂"的下一代?难道富裕家庭的孩子注定"废柴"?当然不是!
船王赵锡成的六个女儿,全部毕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个个事业有成。他的教育秘诀很简单——"富养"但不"惯养"。
比如:
孩子必须做家务,不准当"甩手掌柜";
零花钱要记账,每一笔花销都得报备;
晚上11点前必须回家,违反家规就罚;
宴请客人时,孩子要端茶倒水,不能躲房间里玩手机。
赵锡成说:"钱可以花,但不能白给。"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有点"饿"
现在的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忘了——人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找吃的。如果孩子从小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就不会有奋斗的动力。
所以,不妨试试:
别给太多——让孩子知道,想要的东西得自己争取;
别管太细——让他们自己面对挫折,摔倒了才能学会爬起来;
别惯太狠——该干的活一样不能少,否则他们真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走崎岖的路。毕竟,你不可能替他们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