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军发起的库尔斯克闪电战中,最出风头的就是乌军的装甲突击群,猛冲猛打的撕开库尔斯克的俄军防线,风驰电掣的向俄军纵深推进,不断的发起“钳形攻势”,使一股股的俄军落入夹子中,最终被夹碎。其实在乌军装甲突击群高歌猛进的时候,有一群乌军的幕后英雄,正在为坦克装甲车保驾护航,让乌军的坦克装甲车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保持进行的持续性。二战名将隆美尔就曾在北非沙漠的闪电战中说过,维修补给车队是在为坦克保驾护航,坦克才能发挥出速度和火力。
战场上的轮胎消耗惊人,要及时更换轮胎,轮胎算是重要资源
二战中的苏军也同样发现了这点,并制定出了相关体制,让维修补给部队跟随推进部队修理受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保持战斗的持续性,避免过早的到达进攻的顶点。例如苏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维修补给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跟随突击部队前进,及时修理的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为苏军的持续性进攻保驾护航。
只要有战斗就会有损失,战争的基本准则
到战役结束,苏军维修补给部队修理了227辆受损坦克和自行火炮,并紧急修理了57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较小故障,还把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送往后方修理基地,使苏军进攻部队维持了76%的重装备使用率。从二战历史的经验来看,苏军回收和修理体制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为维持战斗力作出贡献,并且成功的关键就是看谁有效控制了战场。
被乌军缴获的俄军坦克,几乎完好无损,为了快跑都没有来及破坏
控制者可以打扫战场,把己方受损装备集中起来修理,而且可以把敌军的遗弃在战场上的装备俘获,就是再小的故障造成的装备遗弃,对于敌军来说也是永远的损失,例如德军因小机械故障遗弃在东线战场上的虎式坦克和费迪南自行火炮。乌军的维修后勤部队应该说是最早投入战斗的部队,在进攻开始之前,就要维修保养各种技术装备,使这些技术装备保持最佳的战力,让乌军的装甲突击群在库尔斯克大平原上风驰电掣。
乌军的装甲回收车
在乌军装甲突击群不停的向俄军纵深推进时,维修后勤部队跟随其后,及时的维修轻微战损或发生小故障的技术装备,保持进攻的持续性,并且把战损严重的技术装备运输到后方进行大修,勤俭持家。俄军在库尔斯克匆忙撤退后,没有破坏的技术装备和军事基地,都为乌军维修后勤部队提供了巨大帮助,这真是感谢俄军同行配合了。
在库尔斯克,被乌军俘获的BMP3步兵战车
虽然俘获的俄军坦克和装甲车无法迅速的投入战场使用,敌我识别是大问题,容易造成误伤,但是,作为乌军受损苏式技术装备的“器官捐赠者”还是非常有用的。用俄军的维修基地和零配件修理乌军的装备,修好的乌军装备再去打俄军,也是够讽刺了,都形成循环了。
在库尔斯克,整队的俄军装甲纵队向乌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