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一老一小,哪一个生病,都是操碎了心。可偏偏,老人们总觉得自己身体硬朗,不愿折腾,哪怕咳嗽了大半年、胃疼了好几个月,还是能忍则忍,拖一天是一天。
等到真扛不住了,送进医院,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带父母定期体检,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未雨绸缪。
体检不是走个过场,关键是得查对地方,查该查的病,不然花了钱还查不出问题,那才真是冤枉。体检项目五花八门,可有些检查对于老年人来说,真的是必不可少,今天就给大家划重点,哪怕再忙,这6个项目,一定要做!
血管的隐患,堵得住命却等不了血管这东西,年轻时跑得欢,年纪大了就容易“罢工”。

高血压、高血脂,没个十年八年的积累,哪能一下子就让血管堵住?可惜,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直到某一天,突然晕倒、半身不遂,才知道脑梗、心梗已经埋伏多年。
检查重点:颈动脉彩超、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彩超,就像给血管做B超,看看有没有斑块、有没有狭窄,万一发现血管已经变窄,那就得赶紧管住嘴、迈开腿,不能再让血管继续恶化了。血脂四项,查的就是血液里“油”多不多,油多了,血管就粘稠,容易形成血栓。

至于同型半胱氨酸,这是一项冷门但关键的指标,它被称为“心脑血管的隐形杀手”,数值高了,意味着血管老化速度加快,心梗、脑梗的风险成倍增加。
肿瘤标志物,别等到病来如山倒很多人觉得,癌症离自己很远,可现实是,中国每年新增400多万癌症患者,相当于每天有1万人确诊。
更可怕的是,很多癌症发现时已经晚期,治疗费用高,效果还差。
检查重点:肿瘤标志物、低剂量螺旋CT(LDCT)

肿瘤标志物不是万能的,但对某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癌症史的,或者长期吸烟的,一定要查。特别是CA-199(胰腺癌)、CEA(结直肠癌)、PSA(前列腺癌)这些指标,能帮我们提前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
低剂量螺旋CT(LDCT)比普通胸片更精准,能发现1cm以下的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大幅提高。
肠道检查,别让息肉变成癌俗话说:“十人九胃病,七人有肠病。” 肠道问题在老年人身上尤为普遍,尤其是肠息肉,看似小毛病,实则是大隐患。

有研究显示,80%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从小小的息肉发展而来的,如果能早发现、早切除,基本上不会演变成癌症。
检查重点: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
肠镜是目前发现肠道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能直接看到肠道内的情况,医生还能顺手把可疑的息肉切掉,防患于未然。
粪便隐血试验适合不愿意做肠镜的人,检测大便里有没有隐藏的血迹,能初步筛查肠道是否有出血、溃疡或肿瘤。

人老了,最怕摔倒。年轻时摔一跤,拍拍土站起来,可老人摔一跤,很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骨质疏松是“沉默的杀手”,平时没感觉,一旦摔倒,可能就是骨折,甚至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检查重点:骨密度检测(DXA)
骨密度检测能告诉我们骨头的“硬度”够不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更要关注骨质疏松的风险。
补钙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让骨头真正“硬朗”起来。

肾病是个“闷声发大财”的病,早期几乎没症状,但一旦出现水肿、乏力、尿蛋白,可能已经进入了慢性肾病的中晚期。
中国有超过1.2亿慢性肾病患者,但9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病,等到发现,可能已经到了尿毒症的边缘。
检查重点:肌酐、尿微量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

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能反映肾脏的工作能力,尿微量蛋白是最早发现肾损伤的指标,如果尿液里蛋白超标,说明肾脏已经出现了问题,必须及早干预。
眼底检查,防止无声的失明眼睛是老年人最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 很多人以为老花眼、视力下降是正常现象,可实际上,很多眼病,比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是悄悄发展的,等到发现,可能已经不可逆了。

检查重点:眼底检查、眼压测量
眼底检查能看到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的健康情况,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早发现、早治疗,能避免视力损失。
眼压测量则可以筛查青光眼,青光眼是“视力小偷”,发现晚了,就再也治不好了。
让父母定期体检,不是让他们“折腾”,而是为了让他们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别等到生病了才后悔,别等到病房里才想起,早查早防,才是最好的孝顺。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