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流行的“斜杠人生”里,谢海的斜杠真是多到眼花缭乱:报人/策展人/理论家/评论家/理论研讨会主持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玩家……完全无法用固有的框架或者什么词语去界定他,毕竟任何界定都显得过于苍白。下面就让集雅斋字画网小编带大家来欣赏谢海先生的经典艺术佳作吧!
谢海:1970年出生于淮阴。曾先后毕业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天地》总策划,《美术报》总编辑助理、评论部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现居杭州、上海。
近年部分展览:
2017年01月 海南国际当代艺术大展(三亚)
2017年02月 淮左乡愁·2017江淮籍70后画家邀请展(南通 扬州 淮安 舟山 乌镇)
2017年03月 第一回国际书画展(福冈)
2017年03月 上包乡村美术馆开馆暨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兰溪)
2017年05月 表现的质感·2017汉字水墨邀请展(北京)
2017年05月 南京艺术博览会(南京)
2017年06月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杭州)
2017年07月 半百半百·江荣谢海新水墨特别展(淮安)
2017年07月 悠游——2017淮阴艺术馆当代艺术提名展(淮安)
2017年08月 当代·同行——当代名家小幅中国画邀请展(上海)
部分学术著述:
《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丛书》
《当代中国油画家丛书》
《水墨状态·中国画名家作品集》
《影像与印象·走进水墨艺术家工作室》
《首届新水墨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水墨的碎片》
《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谢海美术批评文集》
《二郎信笔》
《中国画名家十人集·谢海卷》
《墨花飞扬·谢海书画小品清赏》
《谢海·影像的背后》
《听见海的声音·谢海画集》
《文心清远》
《谢海水墨》
谢海属于艺术根基很深的一类——来自淮阴书画世家,从小跟做画院院长的父亲学画。长大后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学艺术史。毕业后又在《美术报》做过多年报人,曾经长期为评论部主任。2002年开始就已经折腾起了抽象的实验性水墨,那时就开始立起了“新水墨”的大旗。
所以谢海一开口就霸气侧漏:“江浙艺术家与其他地方的画家不一样。江苏包括1840 年以后的安徽,所有的工具从泾县一条通路而来。我们这个地域有先天的优势,甚至包括气候。为什么会产生水墨这样的一种方式也是天气与书画材质的匹配,就像撞水撞粉这种技法会出现在岭南。”
他认为美术史这条线索,很像是老先生启蒙教书法,开头要求平整,接着要求险峻,之后又要求平整,完全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方法论。有了这样的方法论,回过头拿到一本完全陌生的字帖,可以在三小时内彻底分析、解构,得出如何求变的结论。
在谢海看来,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中国画。连最基础的如何买宣纸都不懂,大多以为宣纸按100 张的计量单位,但实际是按一刀一刀来论,而且要问6斤3 两,还是4 斤5 两或者2 斤5 两。其中6 斤3 两是加厚的,到2 斤5 两则薄如蝉翼。买印泥、颜料都是一样规律。他会不惜金钱去找一块好的朱砂墨条。他最遗憾的是关于对工具材料的考究,很多从艺者却认为不重要。
关于东西方美学,谢海认为东方美学讲究神韵,西方美学讲究造型,而中西合璧就要讲形神兼备。谢海自我解嘲说他是那种以“二百五”的执拗去追求中西合璧的人。
在谢海10 多年的水墨实验生涯中,最可贵的是他“一直恪守着中国画传统笔墨传承人的职责,讲究‘笔笔有来路’,讲究画面气韵,尤其注重运笔及线条的节奏感,哪怕是一个墨点墨色的变化,都严格执行‘六法’的标准”。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玻璃瓶系列。画过画的人都知道静物画里最难表达的器物是玻璃器,在变幻莫测的光影里去表达这种无形亦有形的特殊质感。谢海真正迎难而上地做了选择。
在他的玻璃瓶里,可以清晰看到娴熟的西方素描技法与传统的中国没骨技法的相融与碰撞。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谢氏玻璃瓶里光影流动悦目,四周营造的氛围生机盎然,却有一种宁静的疏离感。一眼之下很难忘却。坊间也因此送他一个“谢小瓶”雅号。
只是在他最近几年的创作里,“谢小瓶”将艺术语言转换到了他的“小黑板”系列中去。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着减法,一直减到最后剩下水墨的色块。只到此时,已经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心之所见都可以在他的水墨色块里去找到投射。他仍然遵循的是中国传统水墨的“墨分五彩”的套路,保留着对水墨这种语言以及材质生成的墨性的偏爱。
这些年他的多重身份除了艺术实践之外,在媒体里淬炼的眼界,有过被名牌画廊包装成时尚明星的商业经历,注定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敏锐性和经验沉淀。他也是少有的可以谈到与收藏市场相关的艺术家。
然后难度再大一点的,就是选择收藏诗书画熔于一体的全才的作品。古今艺坛,能博得一代宗师的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学识和涵养。中国画有史以来,以文人画为主向,文人画家写出来的作品,能代表各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他们所写的力作是各个时代的里程碑。另外,从历史文化追求和继承方面,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目前,中青年书画家众多,能够称为诗书画全才的人物寥寥无几。若能捕捉到这样的作者,投资他们的作品,风险较低。
最难的是选择收藏雅俗共赏的作品。就是要叫好又叫座。要考虑到作品买入、收藏若干年之后再可以投入市场,与观众公开见面,是否还能雅俗共赏,行内行外人士还能否异口叫绝,这很重要。
谢海说这只是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看到的现象。而他自己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对此隔离起来。毕竟对他而言,商业有太多规则,尊重就好,可以去理解。而他更喜欢自由,尤其可以和与自己同样有趣的灵魂交流的自由。其他的体验过了,也就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