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保卫战:中国动用1280亿美元对轰,犹太资本从没有输这么惨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唯一战胜过犹太资本的,可能只有我们中国。
1998年8月,回归祖国一年多的香港,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资本把魔爪伸向了中国香港,一时间香港股市、楼市暴跌,公司破产、金融体系岌岌可危。
眼看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就要被犹太资本收割,中国动用1280亿美元和美国犹太资本对轰,一场惊心动魄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就此打响。
而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战背后,是国际资本巨鳄的贪婪狙击、是香港市民的生死挣扎,以及一个崛起大国的铁血担当。
先把时间拉回到1992年。
这一年,一个叫索罗斯的人在世界上声名大噪。
索罗斯是一个犹太人,1970年代他和罗杰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赚取了大量财富。
1992年,索罗斯大量做空英镑,导致英镑大幅贬值,而索罗斯则只用三天就赚走英国央行10亿英镑,导致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4年,索罗斯又开始进攻墨西哥。短短几天他就击穿了墨西哥的金融体系,墨西哥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墨西哥货币和股市双双崩盘,而索罗斯则赚得盆满钵满。
1996年,索罗斯把屠刀对准了泰国。索罗斯做空泰铢,他从泰国银行等处借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买入美元。等泰国市场上泰铢数量越来越多,开始贬值之后,索罗斯再以少量美元低价回收,还掉借来的部分。
而因为泰铢的贬值,索罗斯实际上并不用还那么多的泰铢。假设索罗斯此前借了100万泰铢,因为泰铢贬值索罗斯只用还一半。
这之间的差价,就是索罗斯的利润、
也就是说只要泰铢跌得越狠,索罗斯赚得越多。
泰国政府不是没有反抗过,他们动用过美元外汇储备回收泰铢,严禁银行借出泰铢,但这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最终泰国在6月下旬外汇储备见底,只剩28亿美元,不得不放弃抵抗。
泰铢一天之内却暴跌20%,泰国金融市场大崩盘,无数普通泰国人辛苦一生的积蓄化为泡影,而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却大赚数十亿美元。
击溃泰国之后,索罗斯继续在亚洲展开血腥的收割,短短几个月里,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这些名噪一时的经济体都在这场腥风血雨之中损失惨重,而索罗斯等犹太资本大赚特赚之外,还趁机低价收购这些地方的资产,从而达到对这些地区经济命脉的实际控制。
这就是20世纪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一片哀鸿,但索罗斯却并没满足,下一步他准备进攻香港。
此时的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
1997年上半年,香港楼市和股市不断创下新高,似乎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波和香港无关。
这是因为索罗斯要布一个更大的局,他要一口吞下整个香港。
1997年7月中旬,索罗斯就开始对香港动手了,只不过这第一波进攻只是火力试探,被香港金管局轻松化解。
彼时香港金融市场的繁华之下,其实还是有巨大的隐患:楼市泡沫、家庭负债较高,企业过度依赖借贷.....
而这些索罗斯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尽管他们暂时按兵不动,但私下里他们却暗暗积蓄力量,囤积港币和期货合约,等待时机的到来。

1997年8月15日、16日两天,国际炒家们突然集中抛售了40亿港元。
受到这波冲击,港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度触达了警戒线,香港股市在15日下跌了2.43%,而下一个交易日,香港恒生指数就跌破16000点,9月初再跌到13000多点。
不过香港外汇储备雄厚,金管局动用美元外汇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港币,并且提高利率,再一次击退了国际炒家的进攻。
但这一切不过是索罗斯的障眼法,实际上他专门为香港量身定做了一个杀招。
索罗斯们表面上攻击港币,但他们真正的目标是香港的股市和期货。
1997年10月21日,索罗斯等国际资本连续3天集中抛售港币,3天一共抛售了1000亿港元。
在这样的狂风骤雨之下,港币兑美元汇率再次告急。而香港市民这一次也陷入了恐慌之中,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惨状他们早已通过媒体看得真真切切,他们担心香港也会步泰国的后尘,到时自己一辈子的努力就会变成泡影。
一时间,香港各家银行门口挤满了前来兑换美元的香港市民,他们试图保住自己手里的资产。
香港金管局再次出招,提高了银行同业拆解利率,以此来增加国际资本借贷港元的成本,来抑制港元被做空的风险。
金管局的这一应对,港元汇率暂时守住了,但股市却危险了。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00多点;5天之后,又跌1280多点,恒生指数跌到了9000点。
大批股民一夜之间破产,不少人不得不走上了天台;
股市失守,期货市场、楼市也都难以幸免。
金管局多番努力之下,香港金融市场暂时得以稳定。但更大的杀招还在后面。
此时亚洲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泰铢贬值56%,印尼盾贬值了85%。到了1998年初,韩国政府已经接近破产了,韩国民间还发起了“全民捐金运动”,民众捐出自己的金饰,以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进入1998年,索罗斯对香港的攻击更加凶猛。
1998年7月,香港房价整体跌了50%,股市每日交易额由97年的150亿港元跌到了40亿港元,恒生指数跌到7000点;香港失业率上升到20年最高水平,不少人换不起房贷只能看着房子被银行收回。
香港几大富豪家族资产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大量普通市民也破产了,报纸上充斥着“自杀”“跳楼”等悲观绝望的字眼,香港民心动荡。
1998年8月,索罗斯再次准备大量了港元,又一次发起了对香港的进攻。
8月5日、6日两天,国际炒家又抛售了200亿港币,香港政府全数买进,但是8月7日香港股市狂跌到7018点,要知道1997年的8月7日香港恒生指数是16673点,一年之间,香港股市就蒸发了2万亿港币。
索罗斯们并没有收手,8月13日香港恒生指数已经跌到了6660点。
索罗斯对香港的进攻,比之泰国等国更为复杂。他们表面上攻击汇市,实际上却是要从股市上赚钱。
他们一方面囤积大量港币,推高香港股市,做空恒指期货,接下来就疯狂抛售港币,迫使香港提高利率来维持港币和美元的联席汇率,最后等待股市暴跌,完成收割。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知道香港虽然有丰厚的外汇储备,但是香港号称自由港,政府不能干预股市和期货市场,只能任由他们任意收割。
但索罗斯低估了香港以及中国的决心。
1998年3月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央公开表态“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而这句话的底气,就来自于当时大陆的1280亿美元外汇。
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
有了中央的支持,香港政府决定直接干预市场,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反击。
此时香港的这场金融保卫战已经成了中国对抗犹太资本之战,胜负也将影响中国未来国运。
最后的决战一触即发
当时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给弟弟的信里这样写“我们的日子十分艰难,但我不相信我们香港市民会输”
8月14日一开市,香港金管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进蓝筹股票和期票,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攻国际炒家。市场估计当日约动用40亿港元入市。
8月21日,在股市收盘的前几分钟,多名外资证券商突然一起发难,恒生指数一分钟内狂跌200点。
8月24日,为了打破炒家的套利计划,港府再次主动出击,动用50亿港元入市干预。午市时分买盘突然瞬间中断,结果股指迅即暴跌300点,两分钟后才被大手买盘重新拉回到7900点水平。当日恒生指数急升318点,收盘于7845点。

索罗斯不止在金融市场上发难,他们还利用手中掌握的媒体,对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大肆攻击,指责港府干预市场,试图利用国际舆论,迫使香港政府放弃救市行动。
8月28日是期货结算日,也是决战之日。
8月27日,港府摆出决战姿态,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
也在这一天,索罗斯的助手公开宣称:香港特区政府必败。
8月28日上午香港股市一开市,索罗斯等一干炒家纷纷抛售股票,短短五分钟,市场交易额就突破30亿港元。
香港政府则不管价格,照单全收,双方你来我往,半小时内交易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每一秒都有数百万港币进出。
下午,炒家们加大火力,恒指瞬间暴跌300点,但港府马上还击把指数拉回7900点。
最后的关头,索罗斯们把火力集中在“汇丰控股”上,这是股市重要的成分股,香港政府则动用300亿港币资金对这支股票保驾护航。
紧张的攻防战让人窒息,下午16点收市的钟声响起。烟消云散之际,香港恒生指数定格在了7829点,这一点交易额创纪录的达到790亿港元,恒指期货则是7851点
这一战,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
在此之前,炒家们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仓。这样一来,即使它们转仓,成本亦很高,一旦平仓,则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索罗斯等国际炒家败了,香港政府获利约20亿港元,但是索罗斯等人并不甘心,香港政府也担心他们反扑,继续乘胜追击,在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
至此,国际炒家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香港金融保卫战胜利了,这一战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77亿美元与国际投机者对垒的规模。
索罗斯们野心勃勃的“围猎香港”以失败告终,这一年索罗斯量子基金损失上百亿美元,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当时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宣布倒闭。
当国际资本以为能肆意收割时,他们撞上了一堵名为“中国”的钢铁长城。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告诉我们:金融战场上的每一分稳定,背后都是国家实力的生死相搏。而一个民族的尊严,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用智慧和血性挣来的。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新华网 2009年
【现代金融战争形态研究——基于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案例分析】《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
【香港特区政府金融保卫战回眸】《浙江金融》1998年
【回顾1997:香港金融保卫战】第一财经 2016年
讲能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