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学钢琴历程,年龄,33,从0开始,感觉大小汤过于无聊简单弹了几天,实在弹不下去,直接拜厄弹到80,边弹边忘。然后加入哈农前2部分,每天哈农最少一小时雷打不动持续到3个月,599弹到了30课.这时候才发现以前存在的问题。
发现所谓的问题就是,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知道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学。
手指机能直接决定练习曲过的速度,而速度只是一项基础要求。新手需要达到速度来完成对手指机能的锻炼。
一味追求速度必然很快遇到因为基本功时间不足而遭遇的怎么也无法突破的瓶颈,就会沮丧,手适应的快,但手脑链接协调,绝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这是整个学琴生涯中无法规避的长期性,周期性难点。
练习曲质量展示出目前学琴的扎实程度。是看当前学的好不好,是一个检测过程。没必要担忧,只有基础的积累才看得出眉目。
手指一定要利用并且保护好,功力的练成不是一朝一夕,在重复与疲劳的恢复中,手指头与大脑可能会被训练、成长为拥有钢琴家的资质。
比如哈农大小调的练习,我在一个月的熟悉中,发现对黑键不那么恐惧了,对应黑键的初级练习,从容了很多。
我定的原计划三个月599弹到80课,结果现在才到40,现在是很庆幸没有赶进度,不然可能早就放弃了。
因为599会让新手从提升熟练度过程中养成只依赖手指记忆的习惯,因为弹不下来,弹多了就手指僵硬。
我现在已经从日积月累的基本功练习中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以前拜厄底子打得不牢固基本达不到原速,599都跑三分之一才发现这个问题,然后跑去把拜厄80后面给全部终结了。脚踏实地才发现要填的坑近乎无底洞,现在整天跟时间赛跑,压榨时间来磨练基本功,能感觉到一点一点进步,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师。
规划。
自学首先是勤奋,但却不使自己手指积累疲劳受伤,时间与练习种类的合理规划。
具体就是,根据当前所需技术的遗忘时间来训练,我发现有些技术不需要天天练习,有些练一次能管两三天,有的练一次能管一周,大小调,机能,对应的手指薄弱点哪根手指的练习。把他们划分在自己可利用的时间内,比如只机能每周最少三次多少分钟,手指缺陷每天最少一次多少分钟。这样不会乱。
长期性目标拿到什么证,短期性目标哪本书,那些曲子,可以找老师帮你规划一下,而不需要浪费其他时间月金钱。
心态与细节
然后是毛糙感的克服,自学求快是一个纯粹的陷阱,以此证明自己的天赋,达到短期功利的目的,这是大错特错。应随时观看揣摩正确的发力方式,不至于跑偏太多,这是前期要做的,就像螺丝一开始要对着丝拧一样,前面越快越容易出错,而后面的习惯的修改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
切记不要盲目自大,这是低效率来源,坏习惯可以让你一整年大块时间都白费。一首练习曲拿到手上,仔细读谱,节奏准确无误,音符细节看清楚,不适应的搞熟悉透彻在继续,单手各来几遍直到无错自己满意为止,切记不要分手熟悉几遍就开始合,本来单手可以走三四遍的时间,而你慢速合手只能走一遍。
一定要单手速度到原速附近(其实初学从0开始学是达不到的,最多达到原速度一半左右,因为你没基础,这不需要沮丧,随着那些基本功积累加深,这些问题都不会是问题,学琴就是要正视自己的所有问题),并且一定要尽量避免眼去看键盘,慢速用手指感受,一开始很难,但逐渐会加快这个过程。
如果不养成这种习惯,眼睛来回跑会让你没法分出额外的专注度提升学琴整个周期的效率,如果手指头练出肌肉记忆了,那么不要主要依赖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是短暂存在辅助训练你的,它负责辅助,把你脑子与手指链接神经训练出来)而洋洋得意,你需要慢速并且细节到位的体会好键位间隔与距离,体会的过程就是打基础的过程,只有在此正确基础之上的重复才会有意义,否则躺在依赖肌肉记忆得到的东西,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非是一些大幅度的跨键,需要喵一下。
不需要焦虑单手的缓慢提升,你要记住,短时间内的大量重复,看似毫无起色,实际上这些提升会在你短暂休息恢复手指机能后体现出明显效果。
怎么看一首曲子是过了呢?在自己最快的速度范围之内,任意速度都能流畅弹出来。有很多人只会快不会慢,慢了就觉得手不会弹了,这说明练习中缺乏扎实到位的练习,决不能存在这种问题,这就需要把慢速感受练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基本功练习。
练习中,你会发现有一些问题短期努力无法解决,你的基本功无法覆盖的练习曲,你无论怎么练习,总是收获甚微。
最可怕的是,而你并不知道你需要的基本功是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新手都是基本功练到位了,弹到该曲子的种类,才能感觉到得心应手。弹不到的地方他根本就不知道。
最终在不理解中,总是与自己对抗,然后失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导致最后放弃。
练琴着急不来,要不停的解决问题,这是常态,自学这条路,难就在这里,没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只能够带着赤子之心去试,而挫折打击是常态。
有时候问题焦虑点在于,不管弹再多曲子,总感觉像是走马观花,兜兜转转,该打不过的boss还是打不过,能上手的始终还是儿歌级别。
功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而每一个点的选择又极其的重要,直接决定时间累积下的进步幅度,但是矛盾的地方太多,自学需要放弃的东西太多了,你想一天练8小时就得另外再用8个小时去调整。自学时间规划上也难做。
自学,没得选择,刨除工作8小时养活自己之外,一天顶多整理出来6小时空闲,还要花接近一半时间调整状态。
基本功跑一遍一个多小时,练习曲一个多小时,一首儿歌599上节拍器前就得一两天,提到原速,还要两天。
感觉脑子不太够用,要牺牲的太多了,要调整状态才能事半功倍。
练琴,就是脑子训练,分神的事情太多了。自学都是一个人做的,要总结,要查找不足,要做规划,学琴进度规划,时间作息规划,实践中要不停的调整,要提前练到基本功,练到的地方趁热打铁平行扩展以求扎实。
一个人做了成吨的事情,唯一的奖励是录制的相对好一点的时候,那几秒的兴奋感。
学琴需要一定时间来进入最佳状态,你昨晚干了什么直接决定今天学琴状态,
十二点后睡觉,决定今天练琴很快就脑子一团浆糊了。
十一点凑合,十点是最佳了。吃饭时间也深深的影响到练琴,饭后迷糊,只能跑基本功。
最佳是时间早上饭前。或者上午休息充足的一天的整个下午。
打游戏耗费耐力,刷视频耗费专注,后者最致命。你休息手指想看会视频对吧,实际是,看完你就不用弹了,你还得耗费时间来休息调整状态。
进入最佳状态的过程大概十分钟左右。你今天状态如何,把不熟的练习曲练十分钟你就知道今天状态是不是来了。如果反应忽然快了,意识变快了下手也快了,说明今天状态来了,那就稳住,不毛糙把状态用光,把细节打磨出来,用完备兼顾的状态把细节彻底完善,地基打牢固。然后就是在一遍一遍重复中盖楼,最终质变。
我试过,从零开始,弹了几个月,我自己实际状态是,599之下的曲子,七八遍是一个周期,可以感觉到明显提升,比如某处细节有明显进步。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完整的一个练习曲还是摘出来单练的一段,过一遍的时间不要太久,比如你一个原速40秒的曲子,你合手弹到2分去了,就不要合了,先分别把单手速度上去。拉出来单练的,一遍保持在1分内或者更短,
2-3个 周期内有概率直接质变。那种感觉绝对很爽。一下子把练习曲时间直接缩短了一大截。
慢慢更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