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男事件后,恶心一幕发生,网友:不理解穿这种衣服出门

青橘罐头呐 2025-04-16 09:37:43

前言

4月8日的上海地铁1号线,本该是钢筋森林中再普通不过的通勤脉络,却在那个晚高峰变成了人性丑恶的放大镜。

一名衣冠楚楚、斯斯文文的41岁男子在晚高峰拥挤车厢内,竟当众对陌生女性实施骚扰。

更令人作呕的是,当真相被曝光,键盘侠的唾沫星子却率先淹没了正义,认为“瑜伽裤显身材,不适合在公共场合穿着”,习惯性地将罪恶的责任转嫁给弱者。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热议,不仅因为男子的行为令人发指,更因为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受害者的穿着。

上海地铁“射手”事件

4月8日晚高峰,上海地铁1号线延长路站,上班族们带着整日积蓄的疲惫,在闷热得几近窒息的车厢里拥挤着,沉默地盼着归家休息。

一名25岁的年轻女性戴着耳机,穿着一条修饰身形的紧身瑜伽裤靠门站立,她的存在本该再普通不过,却成为了一个41岁男子眼中的“猎物”。

当这个小姑娘察觉身后有异样时,她垂眸一看,只见裤子上沾满不明液体,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她刹那间明白发生了何事。

随着女孩的一声高呼,车厢内空气瞬间凝固,尽管施害者妄图狡辩,还企图抢夺拍摄乘客的手机,然而路见不平的周围乘客已经迅速围拢,将其扭送轨交公安。

警方随后通报,该男子姓姚,41岁,目前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而据网友爆料,这名“衣冠禽兽”不仅毕业于名校且有妻有子,在某物业公司工作的他甚至可以称得上一句事业有成。

但随着丑闻曝光被刑拘,事件却发酵的越来越离谱!

恶心一幕发生

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觉得这个有妻有子的41岁男人的行为不可理喻,不少有同样经历的网友也在评论区写下了曾经自己的遭遇。

然而,施害者的卑劣行径固然令人发指,但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网友竟将矛头指向受害者,认为“瑜伽裤过于显身材,不适合在公共场合穿着”。

不仅如此,甚至还有网友觉得“受害者得有多性感才勾得这哥们犯错”,甚至觉得“不好看不值得”。

但是,一个身着齐整的成年女性,仅仅因为穿着瑜伽裤,就要为施害者的兽行负责,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种荒谬无比的逻辑诡辩无异于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更是一个公民对另外一个公民人身受到侵害时居高临下式的讥讽,是一种对女性彻底物化的欺凌。

这种观点表明他们已经将女性身体视为公开的商品,将伦理挑战当作娱乐谈资,却忽略了这些不良行为对社会风气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受害者有罪论”屡禁不止?

受害者只是一个普通的通勤者,却因为穿着瑜伽裤而被推上舆论的审判台。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并非个例,而是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系统性规训的恶果。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逻辑源于一种“认知偏差”:人们试图通过指责受害者来缓解自身的不安感。

换句话说,当面对令人不安的犯罪行为时,人们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个“可控”的原因,而受害者的穿着、行为,甚至性别,往往成了最容易被攻击的靶子。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广州等地曝光的7起地铁“不雅行径”案中,5名受害者穿着长裤或长裙,这进一步证明了“穿着无关论”的合理性。

然而,这些数据似乎无法撼动键盘侠的偏见。他们宁愿相信“女性的穿着是罪恶的源头”,也不愿正视施害者的道德沦丧。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对性别权力的深层偏见,女性的穿着、行为、甚至存在本身,似乎都成了被审视、被规训的对象。

当一个女性被骚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谴责施害者,而是审视她的穿着是否“得体”。

何况这种堪称对女性基本权利进行赤裸剥夺的荒谬逻辑本来就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受害者承受二次伤害。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在施害者一边,受害者的声音就会被淹没,甚至选择沉默。

更可怕的是,这种“受害者有罪论”正在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长此以往,社会将陷入一种“恶人横行,善人沉默”的恶性循环。

地铁为恶屡禁不止,惩罚太轻?

近年来,上海地铁“射手男”事件并非孤例,2021年,上海地铁11号线曾发生类似事件,广州、重庆等地也多次曝出类似案件,地铁上的施害者往往利用高峰时段的拥挤环境作案。

广州地铁警方曾透露,早高峰一节车厢可能容纳400人,监控死角多,取证难度大,而施害者正是利用了这些漏洞,将地铁车厢变成了“猎场”。

有不少人认为,现行法律对种种不雅行为的惩处力度过轻,往往是行政拘留或罚款,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诚然,譬如韩国在2018年通过“反偷拍法”,对偷拍等种种不雅行为最高可判7年监禁,这种严厉的法律,确实让原本猖獗的偷拍者心存忌惮。

而东京地铁曾通过增加女性专用车厢和隐蔽摄像头,将种种“不雅行径”减少了40%,这也未尝不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处置方式。

归根结底,只有教育是改变观念的关键,媒体也应更多地报道受害者的声音,从制度、法律和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打破“受害者有罪论”的偏见,根治公众场所的“不雅行为”。

结语

上海地铁“射手男”事件再次撕开了社会性别问题的伤疤,但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这些丑恶的存在,而在于社会是否选择视而不见。

假设“受害者有罪论”成为舆论的主流,当公共空间的安全感被一步步侵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拒绝沉默,拒绝冷漠,拒绝将责任转嫁给弱者——这才是守护尊严的唯一出路。

信息来源:正观新闻--正观快评:男子猥亵乘客女子挺身而出,此刻最好的“姐妹”--2025-04-09

0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