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郭磊
报告摘要
第一,海外“降息+不衰退”对国内资产定价来说是一种相对有利的情形。
第二,名义增长中枢是当前主要的定价坐标,三季度以来名义增长中枢放缓压力可能与四个因素有关。第三,如何进一步跟踪名义增长:从工业品价格到原材料库存周期。第四,消费品价格同样是基本面的投射:从消费品价格扩散指数看消费类资产位置。第五,逆周期政策是短期基本面和新定价力量的关键。第六,名义产出缺口走势是中期基本面和资产特征的关键。第七,从中国经济的三个要素优势看长期经济均衡的条件。正文一、海外“降息+不衰退”对国内资产定价来说是一种相对有利的情形9月宏观面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美联储降息落地。9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bp至4.75%-5.0%,这是自2022年3月加息周期启动后首次降息。2024年一二季度美国实际GDP同比分别为2.9%、3.1%。从失业率的位置来看,过去三个月均值的4.2%处于自然失业率附近,在过去20年亦属于偏低位置。失业率低则薪资增速相对偏高;薪资增速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增长和通胀。随着财政红利触顶,美国名义增长大概率继续下台阶,但年内应不至进入“衰退”。
二、名义增长中枢是当前主要的定价坐标,三季度以来名义增长中枢放缓压力可能与四个因素有关
2024年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长5.0%,其中一二季度分别为5.3%、4.7%;名义GDP同比增长4.1%,其中一二季度分别为4.2%、4.0%。实际增长中枢尚可,但名义增长中枢偏低。名义增长中枢决定微观体感,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分收入均受包含量价在内的名义增长速度影响。名义增长中枢决定资产定价,以权益资产为例,分子端的企业盈利、分母端的无风险利率均是名义增长率的函数。从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7月实际增长大致持平二季度,我们的测算其对应GDP同比4.7%左右(见《7月经济数据的五个关注点》);平减指数则略好于前期,按照CPI和PPI分别60%、40%权重粗略模拟的平减指数几乎回到零增长。名义增长中枢放缓压力进一步有所加大主要始于8月。从工业增加值、消费、服务业生产指数估算,隐含的单月GDP同比均值在4.4-4.5%之间(见《8月经济数据简析》);模拟的平减指数大幅回落至-0.36%(见《探究8月的平减指数下探》)。8月起名义增长压力有所上升可能是同期权益资产、利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主要原因。本轮名义增长放缓压力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四、消费品价格同样是基本面的投射:从消费品价格扩散指数看消费类资产位置
不止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同样是基本面和基本面预期的投射。我们用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来做一个观察,这一指标是一个扩散指数,它本轮周期的顶部是2023年3月,后震荡下行,截至目前尚未确认底部。以中信消费风格指数作为一个观测指标,它与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基本同步。值得注意的是,本轮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低点(7月读数38.8,8月小幅反弹)已靠近于经验底部位置,前几轮低点分别为2012年12月的37.8、2015年8月的39.7、2020年2月的37.6、2022年10月的37.1。五、逆周期政策是短期基本面和新定价力量的关键
2024年初以来,经济的支撑因素包括出口、设备类投资、中央项目基建;拖累因素包括地产、消费、地方项目基建。所以要推动经济企稳,逻辑上应该是针对短板出发:稳地产、稳消费、稳地方基建。 7月底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确认了本轮短周期稳增长的政策定调。从政策方向来看,“完善和落实地方一揽子化债方案,创造条件加快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意味着化债依然在继续推进,地方投资短期很难有弹性;而“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分别针对消费和地产,是本轮逆周期政策的主要空间所在。8月29日央行召开专家学者及金融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讨论主题就包括“如何提振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稳预期强信心、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健康性等方面”。从政策手段上来看,一是货币政策,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我们理解政策空间包括降准、稳信贷、继续下调MLF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存款利率。二是财政政策(见《如何看8月财政数据与年内财政政策空间》),空间包括加快既有财政资源的落地;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比如至存量住房收储;进一步调整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使用范围,用于对当下经济拉动较快、微观预期影响较大的领域,比如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投资、重大项目基建、弹性较大的消费和服务业领域;此外,在理论上依旧存在10月人大常委会调整预算的政策窗口。对于资产定价来说,前期权益、利率的走势应已定价了三季度以来名义增长率的下沉;而新定价力量尚未形成,逆周期政策落地将是新定价力量的关键。逆周期政策落地一则会改变对实际增长和通胀的预期;二则会带来风险溢价的下降。六、名义产出缺口走势是中期基本面和资产特征的关键
近年我国工业品产量增速较高,对应实际GDP增速依然不低;但需求端仍存在约束,供求失衡压低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名义GDP增速。名义GDP中枢偏低是微观层面对经济增长“体感”相对偏弱的背景之一。从整体法下的ROE来看,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4-2023年大致在9%左右,过去两年在7-8%(见6月30日报告《等待需求侧:2024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从全球比较来看,东亚经济体ROE整体并不高,这一点可能和资本形成密度有关;而高名义GDP增速是低ROE的内生补偿机制。中国潜在的名义GDP在多少?中国目前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GDP,已相当于1991年的美国、1997年的德国、2005年的韩国,而这些经济体在这一发展阶段,实际GDP/通胀中枢(平减指数)大致在2倍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潜在实际GDP增速在4.8%的水平,对应的潜在名义GDP大约在6.5-7%(见前期报告《潜在名义增长率初探》)。在名义增长率存在缺口的背景下,我们会看到"演化博弈"逻辑下资产的定价特征,交易相对集中于长债、高分红资产,以及名义GDP关联度低的“出海”类细分行业和企业;还有少部分从0至1的行业,它们与名义GDP的关联度还没有形成。中期维度下,名义GDP缺口如何变化是基本面的关键。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两点认识:一是疫后平减指数在大趋势上仍是震荡上行的,这一点可能和地产影响脉冲达到极值后逐步弱化,以及线下服务类消费的逐渐修复有关。二是供求缺口逻辑存在一定延续性,包括部分新兴产业投资形成较为集中、部分传统产业存在长期的产能退出压力和需求不足。所以简单理解是一个折中的结论,中期名义产出缺口可能会继续存在,但会较目前有所收窄。这一前提是否成立对于资产定价来说较为重要,未来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验证。七、从中国经济的三个要素优势看长期经济均衡的条件
从长期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具备的优势之一是较高的人口总量;二是高储蓄率(勤奋、高劳动参与率、延迟满足特征);三是“工程师红利”(见前期报告《等待需求侧》)。这会有两个推论:一是保持名义GDP的稳定和扩张特征较为重要,它一则有利于就业环境稳定;二则有利于企业盈利稳定,从而支持高研发投入;三则有利于产业链预期稳定,从而有利于“工程师红利”要素优势的释放。二是它隐含着长期均衡的条件,利用高人口存量发展消费和服务业;利用高储蓄率率保持较快的再投资速度和经济“赶超”特征;利用“工程师红利”推动产业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型产业对于总量来说均有一定的内生性,三个要素优势都得到充分利用、三者实现均衡对应着经济的长期均衡。风险提示:海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超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超预期,地产销售投资下行压力超预期,消费短期下行压力超预期,逆周期政策力度大于预期,中长期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中期政策框架出现新特征
——————郭磊:8月经济数据简析郭磊、王丹:用电量还能反映经济增长吗郭磊:7月经济数据的五个关注点郭磊:如何看本轮海外“套息交易”及其影响郭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理解
郭磊:哪些价格环比上行,哪些环比调整郭磊丨等待需求侧:2024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郭磊:如何看5月经济数据郭磊:为何5月出口数据好于订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