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秀晶到章子怡:明星“被迫营业名场面盘点,谁的表情最扎心?

夏槐辣评 2025-03-14 05:45:42

最近,章子怡在成都活动中的一组表情动图引发热议。镜头前,她被指“翻白眼”“面容冷硬”,网友戏称这是“教科书级别的被迫营业”。但在一片调侃声中,也有人反问:明星难道连疲惫时管理表情的权利都没有?

“被迫营业”一词最早源于韩国艺人郑秀晶。2019年纽约时装周机场,她被记者要求比心,敷衍完成动作后转身离开的表情,被网友制成表情包疯传,从此贴上“被迫营业代言人”标签。

这类事件能引发共鸣,本质是公众对明星“真实感”的微妙期待——既希望他们保持专业,又渴望窥见光环下的凡人一面。章子怡此次争议,恰恰踩中了这一矛盾点:她的“冷脸”是敬业不足,还是高压下的真实反应?*

娱乐圈有一条不成文规则:明星的公共形象是商品的一部分。活动站台、粉丝互动、表情管理,皆被纳入“职业素养”考核。

但人非机器,强撑状态总有极限。比如某顶流男星曾在直播中因疲惫发呆被批“耍大牌”,事后他坦言连续工作48小时;再如某女演员红毯微笑僵硬,后来才知她当天亲人重病。**当公众用显微镜审视明星的每一帧表情时,是否忽略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情绪权利?**

章子怡事件中,两派观点激烈碰撞——

批评者认为,高薪就该承受高压,表情管理是基础职业要求;

支持者反驳,明星也是血肉之躯,过度解读是网络暴力的变种。

这让人想起近年娱乐圈的“反内卷”趋势:周迅回应“好多人啊”的耿直发言、雷佳音颁奖礼上累到瘫坐……这些“不完美”瞬间反而拉近了明星与大众的距离。或许,与其要求明星永远“营业满分”,不如重新定义“敬业”:专业能力与真实人性,本就可以共存

下次看到明星的“冷脸”时,不妨多一分同理心——

毕竟,你我上班摸鱼尚且能吐槽,何必苛责镜头前连轴转的他们?

真正的文明,不是制造完美假象,而是包容真实的瑕疵。

0 阅读:11

夏槐辣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