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自己身边当父母了的朋友们聊天, 只要聊到孩子,就一定会听到下面这些声音的——
觉得自己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就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很怕自己孩子在班里成绩垫底;
在自己的娃目前初中成绩还不错的情况下,还是会担心娃上高中了比不过自己的同学;
自己娃自己读大学了,然后担心毕业以后找工作不好找……
真心怕再聊下去,家里娃还小的我感觉立马要怀疑人生了。
焦虑,这个一直潜伏在家长群的词,反映出当代父母养育孩子最痛苦、纠结的现状。
多少爹妈巴不得把自己的资源、人脉、钱财为自己的娃铺垫一条康庄大道,只为了一代更比一代强。
但是现实残忍的教训却是:越焦虑,越使劲,孩子越没有动力。
孩子宁愿摆烂躺平,也不愿配合父母的步伐。
这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
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该如何智慧育儿才能真正做到陪伴孩子长大?
这一刻,我们是时候来正视这个尴尬的教育现状了。
人民大学学者曾在“双减”后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业负担确实降低了,但父母的焦虑症状明显上升,增幅约12.8%。
当初“鸡娃”风盛行,确实很多父母只要有任何可能性就倾尽所有,只为了让自己的娃抄条近道,不让孩子“输”给别人。
而现在没有了“鸡娃”的渠道,虽然孩子一下子变轻松了,但是压在父母肩上的担子却变得更重。
就像有一位网友说,本来“读好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成本最低、概率最高、方法最可靠、规则最公平的路径。
一旦孩子学习状态不好,考试不理想,一连串毁灭性的念头接踵而来。
永远不满孩子的现状,总在担心孩子不如别人,害怕孩子未来没有更好的出路。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上海妈妈宝妮全职在家,刚开始对女儿的教育要求并不高。
可女儿一上幼儿园,看到其他同龄人小孩会的东西比女儿多很多,情绪一下子崩溃了。为了不落后别人,宝妮开启了“鸡娃”模式。
每天要求女儿长时间练习小提琴,只要弹错一个音,她就突然激动地在身旁大声呵斥。
不允许女儿休息,一心一意想要女儿能顺利考上知名学校。很多次,家人都觉得宝妮离“精神分裂”不远了,甚至还找心理医生。
但宝妮一想到备考时间紧迫,万一女儿没考上,后面的路更难走,她就忍不住大吼大叫发脾气。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照着父母铺好的路一步一脚印的。
只是父母的强势、压迫,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他们就放弃反抗,放弃自己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自主教养》中讨论,见过各种各样在育儿问题上焦虑过、混乱过的家庭,他总结出这样的答案:
“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相信,这是帮助你从育儿焦虑中解脱的真正的父母之道。”
从今天开始,放下固执的念头,粉碎不切实际的奢望,踏踏实实回归到养育孩子的初心。
理解孩子的特点,接纳他的所有,相信孩子展示出来的一切自有意义。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自如、淡定地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和孩子共同努力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