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军名将宋哲元: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9 14:22: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1928年,陕西凤翔城。这座城池历经半年围攻,饱受炮火洗礼,终于在隆隆炸响的爆破声中轰然崩塌。空气中仍然飘着硝烟的余味,而城墙下的碎砖瓦片还在诉说着刚刚结束的激烈战斗。这场战争的胜者,是西北军的名将宋哲元,一位性格刚烈、雷厉风行的军人。

凤翔城内,守城的党玉琨部被彻底击溃。这个被称为“党拐子”的陕西土著军阀,盘踞凤翔多年,仗着山高皇帝远,过上了“土皇帝”般的日子。

党玉琨的手段那是出了名的黑,横行乡里,盘剥百姓,杀人越货,甚至盗掘西府一带古墓,搜刮出无数宝物,这让他在当地民众心中积怨已久。这样一个人最终死在混战中,算是报应不爽。

然而,当宋哲元一声令下,要将其手下的5000俘虏尽数处决时,不仅凤翔城震动了,整个陕西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凤翔城之战

凤翔城,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向来以地势险要著称。自古以来,多少雄兵劲旅在此奋勇拼杀,又有多少英魂长眠于城下。

党玉琨在这里盘踞多年,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城内的防守措施那是层层加固,城墙厚实,壕沟深广,真可谓“铜墙铁壁”。再加上党玉琨的小金库充足,手下的士兵各个配备齐全,枪支弹药囤积如山,粮草储备更是足够支撑几年。

宋哲元这次是下了狠心要拿下凤翔。手下三个师一个旅,总计三万多人,围着凤翔城一打就是半年。半年里,炮声隆隆,刀光剑影,西北军的士兵前赴后继。然而,党玉琨手下顽强抵抗,给宋哲元的部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光是为此送命的西北军士兵就有四五千人。

眼看硬攻不下,宋哲元急了,这才从其他地方调来了张维玺的部队,打算通过挖掘坑道的方式,一举攻破城墙。挖坑道、埋炸药,这可是当时常用的“黑科技”——不走正门,绕着地下直接掏城根。

几番布置后,一声轰天巨响,凤翔城的城墙被炸出一个大豁口,宋哲元的士兵蜂拥而入,巷战之中,凤翔终于落入宋哲元的手中。

战后,宋哲元下达的第一个命令,不是犒赏三军,也不是修整战备,而是召集部下商量如何处置这5000俘虏。这时候,副将张维玺试图劝阻,认为这些人已经缴械投降,按照人道主义原则,不应该再下毒手。

可宋哲元一声冷笑,带着几分不屑,“这些人留着就是祸害!既然他们不肯归顺,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凤翔大屠杀

凤翔大屠杀的场地被选在纸坊镇的关帝庙前,这个庙附近有一口干枯的大井,宋哲元一看就觉得这是“绝佳的埋人场所”。

那一天,他亲自坐在关帝庙前,命手下将每一个俘虏押至井边,喝令跪下,然后由手枪营的士兵一刀一刀轮番砍下俘虏的头颅。井口前,血流成河,刀光寒气逼人,士兵们轮番上阵,几个小时下来,人已经杀得筋疲力尽,刀口也变得迟钝了。

可宋哲元坐在庙前,一边喝茶一边观望,仿佛这场人间地狱不过是一场无关紧要的娱乐。这场屠杀没有停止,一直到太阳高悬,仍有几千人排队等候最后的命运。

整个刑场死气沉沉,唯有刽子手的喘息声、俘虏的惨叫声此起彼伏。有人跪下后吓得昏死过去,有人因为太过恐惧,连跪也不跪直接扑进井里。刀起刀落,鲜血淋漓,关帝庙前俨然成了一座血染的修罗场。

在这场屠杀之中,宋哲元的冷酷无情引起了部下的不同反应。张维玺当初虽然不赞成此举,但在宋的命令之下,也无可奈何。

而另一个将领赵凤林却悄悄放走了一部分俘虏,以免他们沦为刀下亡魂。他暗示手下连夜将一千多名俘虏秘密释放,这一举动虽未引起宋哲元的察觉,却也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虎口余生。

这场屠杀过后,宋哲元的名声震动陕西。人们称他是“残忍的军阀”,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土著军阀之所以敢负隅顽抗,就是因为手软之人太多。宋哲元想用这5000人头来警告其他敢于抵抗的势力,这种手段虽然冷酷,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他的目的。

凤翔屠杀事件之后,宋哲元将大批从党玉琨处搜刮来的古董和珍宝送往西安,以换取军备和粮草。这些珍贵的文物中,不乏周代的大铜鼎、秦穆公时的车盖、金马驹等,而这些宝物有些成了私人珍藏,有些则被用于筹集军饷。

千古罪名

尽管凤翔城的“铁血政策”一度震慑了陕西的土著军阀,但宋哲元的杀戮之举也遭到了无数非议。陕西民众看到自己的乡亲、兄弟死于非命,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宋哲元虽然达到了清除党玉琨残部的目的,但在陕西,他却背上了千古罪名。

即便如此,宋哲元从未表现出丝毫后悔。他坚持认为,凤翔的胜利是他力挽狂澜的见证,而5000俘虏的死,是陕西稳定的代价。历史的舞台上,这位铁血将军最终未能逃脱战争的惩罚,然而,他那段铁血的军旅岁月,依然在尘封的旧档案中留下了令人扼腕的篇章。

宋哲元的决定固然冷酷,但在那个乱世中,他的逻辑也并非毫无道理。他深知如果软弱,这些俘虏一旦回到家乡,将会再次聚集反抗势力,为此他宁愿承担一切后果。

正是这种“宁做恶人”的心态,使得宋哲元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成为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军旅生涯虽因铁血著称,却也因屠杀俘虏、铁血镇压而蒙上了阴影。

参考资料:

宋哲元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目击记 辛亥革命网 2016-05-13

0 阅读: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