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山村。
它建在半山腰的岩壁之上,四周群山环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即使是走到几百米外的山坡上,如果不是经人指点着去刻意找寻,你都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笔者也是在一路问询、多次走错的情况下,才得以一睹它的真容,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沿着密林中一条崎岖的土路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两三米深的溪流,从远方未知处蜿蜒而下,穿村而过后流向更加未知的远方。
溪流的两边,散落着寥寥无几的小院和房屋,这些房屋和院墙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就连村子里的小路也是用石头铺就,高低不平却富有诗意。
几座小小的石桥,将溪流两边的院落随意地连接在了一起。
房前屋后、院里院外,一些高大的老树彰显着村庄的古老,整个村庄就象记忆中的一幅油画。
一座石桥边的桥墩上,几个年纪不小的老人正坐着聊天,还有两个妇女在远处的一个院门口织着毛衣,对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似乎有些好奇,但却也只是看你一眼后就低头不语。
几只山羊在小溪边悠闲地吃草,一只黄狗懒洋洋地卧在一道低矮的石墙边眯着眼儿晒太阳,一只鸡在房檐屋顶和柴禾垛上跳来跳去。
石桥边的一棵大树下,一口轳辘石井就象是特意而为的一个道具。
尤其是村子里居然还有一片竹林生机盎然,突然就会让人想起隐居的竹林七贤。
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村子叫柏石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也叫柏树岩和白石岩,究竟叫什么他们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
几位村民甚至还因村子究竟该叫什么,在笔者面前讨论不息。但他们对村名来源的描述基本一致,就是村里村外遍布的这些石头和柏树。
村子的东边是鬼推磨,西边是西坡岭,南边是老岭口,北边大熊山。只需听听这些地名,你就能想象出村子该有多么偏僻和闭塞了。
所以老人们说,就是因为太过偏僻和闭塞,村里人的生活原始而又艰苦,比如那个我称之为道具的小井,就是村民的饮用水源;比如石屋石墙也都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财力购置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
因此,全村原有的60多户人,现在打工的打工,搬迁的搬迁,目前村里常住的只有30多个人了,而且基本是老人。
但老人们也有自豪的资本。
正是仰仗着隐秘而特殊的地形,植被茂密、易守难攻,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反倒成了兵家最佳的选择地,抗战时期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后方医院就便藏在这里。
据说,这个后方医院存在了两个月,有12名八路军战士就长眠在这里,柏石崖也因此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核心腹地之一。
如今的村子里,当年做为战后医院的房子和院子还都在,一些废弃的石墙上,还依稀可见“后方医院手术室”、“后方医院伙房”的字样。
但最让老人们自豪的是山村的宁静。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古藤老井,石墙石屋,采菊东篱,鸡犬相闻,散淡的生活让这里仿若世外桃源。
村民们说,村里好几棵大树都200多岁了,最老的那个小石桥已有300年,但村子却还是原来的样子一点没变。
的确,走过村中的石板路上,在拂面和风中看着溪流两边古老的院舍,已经磨出凹槽的石磨盘,打上岁月印痕的喂马槽,穿越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登上村外的山坡上俯瞰整个小村,黄墙黛瓦、袅袅炊烟,掩映在一片树影婆娑中静如处子、悠闲安然,你会突然觉得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了,一个村子就这么在静谧的大山深处沉沉睡着,同时睡去的还有时间空间,一睡200年且至今未醒。
一切都原来的样子,以前如此,以后如此。
【胡震杰/文图——每一篇都值得收藏】
【欢迎关注转发点评爆料,一起探寻和分享秘境之旅】
[得瑟]这是登封哪
情人谷西南边吧,柏石崖,谐音百石野,小时候去过在西坡领还听到过狼🐺叫声。特吓人!!
以前是从情人谷正门下边河道口顺着河道向南走,现在不知道了大概有二十一年了吧,时间太长了。
导航都搜不到[笑着哭]
这个地方值得改造提升
避暑圣地,里面可凉快。